• 40阅读
  • 0回复

雄风不减当年——访电影导演严寄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26
第8版()
专栏:访问记

雄风不减当年
——访电影导演严寄洲
赵鹏 笑爱
严寄洲导演的《陈赓蒙难》、《陈赓脱险》已经摄制完成。这两部影片从开机拍摄到印制拷贝只用了八个月时间,周期之短、成本之低,在八一厂创了纪录。影片在试映期间获得了良好的反应。
我们访问了这位很有影响的老导演。在他的书房里,我们看到案头上方挂着一条横幅:“老骥伏枥”。严导演笑着对我们说:“这是沈阳一位书法家送我的,我把它作为‘桌铭’,人虽年老,壮志不衰。”他虽须发皆白,但思维敏捷,谈吐风趣。
我们请他谈谈过去走过的道路。他略加思索,就从头讲起了往事。1938年他从上海到延安参加了八路军,曾进抗大学习。后来,他在贺龙同志领导的一二O师“战斗剧社”任编导,1942年导演了成荫的话剧《敌我之间》,毛泽东同志看过后,曾亲笔写信予以表扬和鼓励。他在战火中搞了十四年话剧后,于1953年进入刚刚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影制片厂
(八一厂原名),自编自导了第一部短故事片《脚印》。这是一次不成功的尝试。贺龙将军指出了它简单粗糙的缺点,帮助总结经验。经过失败后的静心反省,严寄洲意识到要拍好片子,首先要选好本子,于是他选择了《战斗里成长》和《五更寒》,结果取得了小小的胜利。1960年以后,他用一年半的时间到青海唐古拉山高原下连当兵,重温连队战士的生活,感到充实多了。在此基础上,又先后拍了两部以连队生活为背景的故事片《哥俩好》和《带兵的人》。1964年,他下了很大功夫,把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搬上银幕,社会上对此片反应热烈。
严寄洲是一个有四十六年军龄的文艺老兵,长期的革命战争烽火炼铸了他对党的文艺事业的赤胆忠心。1964年拍反映“大比武”的影片《带兵的人》时,曾受到林彪死党黄永胜的指责,他宁折不弯;拍《南海长城》时江青亲自出面干涉,要他拍成既违背生活真实,又相悖于艺术规律的“样板电影”,他还是拒不服从,结果在“文革”中惨遭迫害。这个有着共产党人铮铮铁骨的硬汉,虽然身陷囹圄,却还是抱定决心,斗争到底。“四人帮”倒台后,严寄洲恢复了导演工作。这六七年来,他拍了四五部片子,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二泉映月》、《再生之地》等。去年,在完成《陈赓蒙难》、《陈赓脱险》这两部故事片的同时,他还修改完成了几年前拍的一部描写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飞行员驾机起义的影片《破雾》。严导演说:“这三部影片从试映看还不错,社会效果究竟如何,现在还很难定论,但愿能如我初衷。”
当今,他已是六十七岁高龄。是的,他老了,但他的精神还很年轻,在外景地,在摄影棚,处处可以看到他雄风不减当年。我们问及他下一步的创作计划,严导演满怀信心地说:“我要在有生之年搞几部保卫国家安全的影片。”这位老战士正以蓬勃旺盛的进取精神,不停地去探索,去攀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