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军人的攀登——话剧《未完成的攀登》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1-26
第8版()
专栏:剧评

军人的攀登
——话剧《未完成的攀登》观后
宫晓东
兰州军区战斗话剧团创作演出的话剧《未完成的攀登》,在如何看待当代军人,塑造英雄形象上,给我们一些启发。
这出戏以“华山抢险”的英雄事件为基本素材,然而,编导者并没有受真人真事的局限,也没有将笔墨过多地去敷衍抢险的具体过程,而是在塑造当代军人形象上努力探索。为抢救老农牺牲的张华是当代英雄,而在彷徨、选择、思索的人生回流中挣扎、奋进的袁真也可以说是当代英雄;坚持了十几个小时天险之路,把伤员抬出山口而绝不瘫倒的人是英雄,而背诵了多少豪言壮语也无力坚持,直至虚脱的人也同样是英雄。剧作使人们对当代英雄的含义有了更广泛、更深刻的认识。英雄并不完全出在硝烟战火中,在和平生活的角落里也有英雄。
真正感动我的,与其说是军校生们抢险的“光辉瞬间”,不如说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生价值的追索和对自我不徇私情的解剖——袁真面对人体标本诉说人生之谜的独白,杜华面对表扬袒露内心卑微思想的举动,使他们离我那么近。他们是和我一样的普通人。袁真在洗漱室,“胖子”在艰险的山路上,都有过并不“闪光”的表现。然而,他们是可爱的,可爱在知道错了以后不原谅自己,而是从自身痛苦的印记中获得自我鞭策,进而争取更大的光荣。同年轻人一样,政委也不断地挖掘着深深的痛悔,去偿还精神上的负债。新老两代军人操起解剖刀,不是对准病人,而是对准自己。人不能回避自己的弱点和失误,回避了它也就不会有军人命运交响曲中最动人最庄严的部分。“痛苦并不是一种同军人的尊严相抵触的耻辱感情,相反它是一种使人高尚、成熟的感情。痛苦使军人的生活变得庄严而深厚”。
这出戏也有使人不够满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如何处理矛盾和矛盾的转化上,在一次“忆苦思甜”之后,霍队长能否转变几十年形成的观念?在一次“闪光的瞬间”之后,袁真能否将众多的思索归为一统?全剧围绕“人生价值”、“自我”及“存在”展开讨论能否做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这都还值得考虑。在创作上,不能太直露,能否将思想隐藏得更深一些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