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看《快乐的汉斯》演出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2-02
第8版()
专栏:

看《快乐的汉斯》演出有感
严文井
戏演完了,掌声四起,没有闭幕。
根本没有幕布这类东西,演员用不着走进又走出地一再“谢幕”,也用不着表演各种不同的“谢幕”姿势。他们站在那块光秃秃的木板上,毫无遮拦地接受观众们的喝彩。
这个寒冷简陋的小学礼堂里出现了那些舒适豪华的剧院里很难出现的热烈气氛,真是意想不到。
“谢谢叔叔阿姨!”这个响亮清脆的喊声,表示小观众们对演出的批准和赞扬。
汉斯,那个机灵的小伙子,还有玛鲁琪奈,那个好哭的老实姑娘,还有……五个演员都兴奋得不知所措。他们在微笑招手,汗水盖住了他们脸上的油彩。他们在喘气。
显然,他们已经从“角色”的地位上退了出来,恢复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他们累了。
孩子们兴奋地鼓掌。
演员们喘着气微笑。
孩子们当然熟悉覃琨和连德枝,可未必知道这两个演员阿姨都快五十岁了。你看得出来么?
她们是汉斯,是玛鲁琪奈;一个欢蹦乱跳的小伙子,一个动不动哭鼻子的小丫头,都比自己大不了几岁。
不,她们真是快五十了,这场戏她们是凭毅力和技术支撑下来的。这一个半小时,她们不断地蹦蹦跳跳,又说又唱,累得够呛。
室内温度顶多十一二度,她们穿着单薄的衣裳,还满头大汗。她们真够卖力。
我们暂时都忘记了自己和寒冷,只记得汉斯他们。
这个演出的确是一个奇迹。
没有乐队,没有大块布景,没有罗罗嗦嗦的道具,没有幕布,还没有……人,连演员一共九个。观众什么都可以瞧见,连工作人员在干什么也都瞧得见。观众还能坐在演员的背后甚至腿边看。这真有趣,过去没有看过这样的戏。
一个日本作家写的德国古代故事,让现在的中国孩子们能够完全看懂,让他们那么激动,而演出条件又那么差,《快乐的汉斯》剧组到底掌握了什么窍门、什么秘诀?
“没有窍门,没有秘诀。”我想。
“可是有热情,主要靠热情。”我又想。
一句老实话,《快乐的汉斯》演出时所采用的许多新办法和新创造,是困难逼出来的。旧路走不通,只好走新路。不用剧场而演出一场大戏。
那么,《快乐的汉斯》的演出可以算是一个新事物,是正在进行改革的中国文化事业的新事物,是现时中国条件下不向困难屈服的新事物。这话不算过分吧?
这种方式的演出,补上了缺乏剧场这个大洞。这是令人高兴的。
《快乐的汉斯》演出成功了,可这完全不能成为拖延建立儿童剧场的理由。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真是穷得出不起这么一笔钱么?为儿童的艺术只能靠吃可怜的大锅饭苟延残喘么?
希望《快乐的汉斯》不断演出,还要给北京的孩子们引来一个剧场。希望剧组同志们的汗水不是白流,他们的受冻受累不是白受。还希望这个“希望”不是白希望。
真的,孩子们需要看戏,他们比我们懂得戏,他们比我们懂得尊重演员。您不妨亲自去看一次《快乐的汉斯》的演出。到时候,您就会明白一切,比听我这乏味的感想有意思得多。(附图片)
《快乐的汉斯》中的汉斯和玛鲁琪奈 韩世平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