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造就一大批青年企业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2-03
第1版()
专栏:

造就一大批青年企业家
本报评论员
搞活搞好企业,亟需大批将帅之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出来。全国优秀青年厂长(经理)评选表彰大会上当选的“优秀青年企业家”、“优秀青年厂长(经理)”,就是他们的代表。这些同志有头脑,善经营,会管理,领导的企业显示了突出的经济效益。他们代表着中国企业界光明的未来。
人才可贵,青年人才尤为可贵。现在二三十岁的青年,工作到退休,还有三四十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及时从他们中间选拔、造就一大批企业家,我们的经济发展才能兴旺久远。主张维新变法的梁启超曾对自己逝去的青春发出感慨:“不恨年华去也,祗恐少年心思,强半为消磨。”他的感受是真切的。青年人少保守,接受新事物快,有闯劲,果敢决断,不畏艰难。这种“少年心思”,在人的一生中是最可宝贵的。提倡领导干部年轻化,正是为了发挥青年人的长处。
然而,这个问题还不能说已经引起所有同志的注意。这次评选出十名“优秀青年企业家”、九十名“优秀青年厂长(经理)”,同我们伟大的四化建设的需要来比,是很少很少的。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一点,对培养一代人才要有紧迫感。
青年企业家少,国营企业中的青年厂长、经理更少。这次中选的十名“优秀青年企业家”中,国营企业只占三名,集体企业却有七名。这种现象值得注意。现在国营企业的“大锅饭”体制,仍未从根本上改革。由于企业经营的好坏并不直接追究厂长、经理的责任,在起用人才方面的紧迫感,常常不如集体企业那么强烈。同时,国营企业用人,企业领导干部任命,要经过一个又一个“婆婆”批准,一关卡住,人才就上不来。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在某些国营大中型企业中还很严重。在某些人的眼里,把几百万、上千万、上亿元的资产交给青年人当家,不那么放心,总嫌他们“太嫩”。
在用人制度上,有些老框框应当打破。例如,办企业,青年人没有老同志经验多,选用人才必须“慢慢来”。这种观点不对。如果说,八十年代办企业还要完全沿袭五六十年代的老规矩,青年人的确不如老同志有经验;但是,改革正是要从老章程中走出来,学会一套现代的科学经营和管理方法。这些新东西,不仅对于青年人是新事物,对于老同志同样也是新事物。从没有经验到掌握经验,应当说青年人的吸收能力和适应能力,要比老同志强许多。当然,老同志有许多长处,值得青年同志学习。总之,对“缺乏经验”一说,是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具体分析的。
赶快破除陈旧的思想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大批年青有为的人才就会出现在我们眼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