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武汉市信息产业访问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2-03
第2版()
专栏:

武汉市信息产业访问记
本报记者 李克夫
当许多人对“信息时代”、“世界性新的技术革命”等字样还感到新奇的时候,一个新兴的产业——信息产业已经在武汉初具规模。从去年6月以来,武汉市一百四十多个信息机构和二百六十多个咨询单位相继出现了。它们为各级决策机构提供依据,在产销之间架设桥梁,虽然时间不长,其效益已明显可见。
纵横交织的网络
去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复武汉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这犹如一股春风吹进了“武汉三镇”。武汉地处中原腹地,有长江横贯东西,铁路南北相联,素称“九省通衢”。全市有一支二十万科技人员组成的科技队伍。市委、市政府认为,依靠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人才优势,完全可以在改革中把武汉建设成为华中地区工业、农业、贸易、金融、交通的中心城市。要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就必须把先导行业——信息产业发展起来,以促进经济工作的各个部位灵活、高速运转。由此,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在武汉地区建立信息中心的决策思想。
与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也在为经济改革贡献才智。武汉师范学院教师邱建曙、市经委决策咨询室工作人员林鲁生,都是正当年的年轻人,他们在多方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市里提出了建立民办信息机构——“联合信息中心”的方案。这个方案立即得到武汉市主要领导同志的批准,拨款给房,采取特殊措施,扶持上马。市计委、经委、商委、科委、外经委等政府职能部门也相继组建了信息机构。工厂、农村、银行、商店、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等也根据各自的需要和条件,建立了信息点。
卓有成效的工作
武汉市的几个主要信息机构承担了宏观经济信息的收集、分析、预测工作,帮助领导同志决策。市计委所属的武汉市经济信息预测中心,在几个月间做出了“武汉市2000年人口预测”、“1985年全市购买力预测”以及单项产品发展前途等预测。几家信息中心联合编发的《每日信息》,已经成为市里主要领导经常阅读的材料之一。信息与决策如此广泛、紧密地结合,这在武汉市还未曾有过。
过去武汉市政府职能机构的调研部门,只对上不对下,现在,他们一改过去的“宝塔型”的信息传递方式为“双向流动型”,联结上下,及时反馈。市商业管理委员会信息研究所在成立后的两个多月里,搞了三次信息发布会,分别请五金、服装、商业等专业公司的经理在会上发布最新市场信息,并即席回答与会者的提问。这样的会,许多工商单位、专业户、个体户都闻风而来。比如,去年8月,当武汉市场上西装还受冷落的时候,信息发布会发布一条信息:不久武汉将出现“西服热”,预计需四十万套西装。一些生产厂在获取信息后,立即增加西装产量,结果仅11月1日一天,全市就卖掉一万五千套西装,许多服装厂生产任务过去“吃不饱”,现在“吃不了”。
咨询服务,牵线搭桥,更是这些信息机构的主要业务。华中(经委)信息中心为帮助企业克服“信息不通,耗资千万,事倍功半”的现象,主动替那些开工不足,连年亏损的企业与科研单位挂钩,引进新技术、新产品,仅为汉南玻璃制品厂确定玻璃棉产品方向这一项,就使这个厂三个月获利三十万元。
还需协调发展
对武汉市信息产业的现状,市领导有两点看法:一是目前虽然初具规模,但比起国外经济发达国家还差得很远,还需继续发展;二是对发展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注意引导,使之健康、完善。
武汉市拥有众多信息、咨询单位,彼此之间必然存在竞争。市委、市政府在征得各信息、咨询单位同意的基础上,准备组建“信息咨询科学研究会”,用联席会的办法,互相交流,通力合作,促进全市信息产业的协调发展。
信息咨询是一项科学的事业,但目前武汉市的信息工作还处于手工操作的落后阶段,无论在技术上、设备上都要尽快地改进、提高。武汉市政府已决定拨款在市计委统计局建立计算机连网;在大专院校密集的东湖小区筹建计算机中心,同时积极支持武汉联合信息中心,利用终端机通过国际卫星通讯网络,同国外信息机构共三百二十多个大型数据库建立联系。这样,信息咨询的技术、设备和工作手段可望有一个新的突破。
随着信息咨询业务量的增长,武汉市各信息机构普遍反映:不仅从业人员数量不足,而且业务素质亟待提高。目前从事信息工作的,大部分原是机关干部、教师、职员、工人,他们尚缺乏信息工作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武汉市正在组织有关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加强信息理论的研究,介绍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并由各信息中心举办信息培训班,以期扩大信息从业人员队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