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濉河纪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4-14
第2版()
专栏:皖北通讯

  濉河纪行
本报记者 古维进
淮北的“乌克兰”
进入皖北东,我们便可以看到淮河北岸的主要支流之一的濉河。它从萧县的发源地,弯弯曲曲地流经濉溪县、宿县、灵璧县、泗县、泗洪县,最后进入洪泽湖。在这一条长达二百三十四公里的濉河沿岸。原是一片肥沃无垠的平原。这里曾经长着数百万亩的好小麦。用农民的话来说就是:“麦子长得一人多高,密密的,蛇都窜不进去。”这里也盛产芝麻、高粱、大豆。人们把这块地区称为“淮北的乌克兰”。
但是,自一九三八年蒋匪在河南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黄水夺淮,淮河水系败坏以后,濉河便变成了一条淤塞的河流,经常发生内涝,濉河沿岸这一片肥沃的土地,便连年遭受到洪水的灾害。
目前在皖北治理淮河的工程中,有淮河的两条主要支流——西淝河和濉河——的内涝问题必须解决。解决了这两条支流的内涝问题,就会使七百万亩沃土得到丰收。但在解决这两条河的内涝问题的疏浚工程中,要算濉河工程最艰巨了。
在冰雪中平地挖河
在濉河中游即灵璧县与泗县之间,我看见了一种惊人的奇迹——平地挖河。
由于濉河中游地势低洼,不便宣泄,经常发生内涝,这次便在灵璧至泗县之间改道挖河——从平地挖出一条三十余公里长,六十五公尺宽,三公尺五公寸深的新河道。这里好像是水国,挖土六七公寸深,地下的水便源源涌出;再挖下去,水涌的更多。这种恶劣的情况,告诉人们河是很难挖下去的。
但是濉河沿岸的人民,都是久经战斗锻炼的优秀儿女,他们从没有在困难面前屈服过,现在也决心要把河挖下去。
挖河的第一步工程就是排水,排掉水才能取土。但是困难的是周围都是平地,水排到什么地方去呢?群众的智慧克服了困难。在挖河的中心地带挖龙沟(即纵横沟)排水。自然,挖龙沟时地下的水仍然要涌出来的。于是群众又想出了办法:在挖龙沟之前,在龙沟两旁筑起堤堰,围成土塘,每挖一段龙沟,就把里头的水戽到土塘,龙沟挖成,再把土塘的水倒回龙沟,而龙沟的水则引到河里。这样算是解决排水的困难。但是地下的水来得非常快,每八分钟就可以涨一寸水。因此排水之后,必须迅速挖土,挖土见水,又必须迅速排水。这真是一段非常复杂紧张的工程。但是这样说还是不够的。必须说明,这个工程不是在暖和的春日,是在严寒的冬天(冬修期间)进行的。这里面包含多少难于设想的困难呵。
开始,当寒风轻轻地从河上飘过的时候,当河水才有点冻人的时候,下水挖河还是可以的。但是,天气渐渐冷了,冰和雪出现在河上的时候,这时下水挖河真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数万勇敢无畏的河工,扫除河上数十里地的茫茫积雪,用棍子打破河上的冰,下河排水取土;用抽水机抽水,用龙骨水车,用笆斗、桶、盆戽水,用铁锹捞起淤泥,用抓钩撬开冻土。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湿掉的裤子都变成了冰桶;“冰桶”里面的大腿冻得红肿。有些人的手足冻裂了,肩膊抬土磨烂了;但是就是这样,你能看到他们有畏难之色么?没有。灵璧县城关和冯庙乡等地的民工,不少的人手足冻裂一二指深;但是他们用线或布把伤口包缠起来,又默默地下水工作。夜里,天气才冷得怕人呢,但是,只要寒月当空的时候,只要工具可以打破河上冰的时候,河里仍然是布满着黑黝黝的人群。他们一面工作,一面这里那里的唱起那显示内心的喜悦和刚强的意志的歌谣:“扒河(治河)好,扒河好,扒好濉河吃得饱!加油戽(水)下劲捞(泥),如同添件新棉袄!”
他们不屈不挠地和冰雪斗争之下,一条三十余公里长的新河道的雏形,已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了。
向坚硬的砂礓进攻
在濉河的中、下游即泗县至泗洪之间,我又看见濉河沿岸的优秀儿女战胜自然的另一个场面。
这里,有一段将近四十公里地的河道,密布着砂土和石子结合起来的像铁石般坚硬的砂礓。它有一二公寸至一二公尺深。小的砂礓像鸡卵、拳头,大的像铁锤、土筐。在枯河头一带,除了河里有砂礓,两岸还耸立着十余公里地的砂礓层,大的砂礓层像牛头或桌面。根据工程的要求,必须把河里的砂礓挖掉,把两岸的砂礓层削掉,使河道变得更宽更深。
开始,民工没有估计到砂礓和砂礓层是这样坚硬的。他们凭着旺盛的气力,挥动着成万把铁锹、抓钩、钢叉向着砂礓和砂礓层开火;但是结果还没有挖到一指深,全部工具不是断齿就是碰开缺口。为了对付这个强硬的敌人,钻探机随即出动。但是,有的地方钻探机也钻不下去。民工只好采取这种办法:先在砂礓下面掏个大洞,然后用工具从上面往下锤,这样砂礓便脱落下来。但是,即使采取这种办法——而且这种掏洞的办法只能适用于河岸上的砂礓层,不适用于河里的砂礓,工程仍然是十分艰苦的。
你看见他们在河岸挖砂礓层么?他们爬着或跪着在砂礓层下面一分一寸的挖洞子,手打起泡,泡变成茧,砂粒像钉子似的飞扑脸孔,使人疼痛难受;有时,洞子没有挖好,上面的砂礓层塌下来,把人们的肢体压伤。你看见他们在河里挖砂礓么?冬天,敲破河上的冰,足踏到水里就够冻的难受,然而,有些地方水里的砂礓却像利齿般的刺着足底,他们就是踩在这些“利齿”上面使劲地挖砂礓。当把砂礓挖到一公尺多深的时候,不是足被刺破,就是浑身变成泥人。
但是,这种艰苦的工程,对于这些久经斗争锻炼的优秀的河工说来,不是什么畏惧,相反地,倒能显出他们的英雄本色。泗县新吴乡民工韩路奇,爬在一块八尺高的砂礓层上面工作,忽然砂礓层倒塌,他随着翻下来,手跌伤了;大家劝他休息,但是他说:“手坏了,不能挖,还能抬土。”于是他便抬起土来了。该乡民工谢立泰,挖砂礓层时,全身给砂土埋掉,大家用手把他挖出来,他喘了几口气,不声不响地又开始工作。佟南乡参加挖河的妇女李葛氏刨砂礓时,大腿被砂地压得负了重伤,她被送到医院后,知道今后不能干这个活儿了,但是她还是积极要求离开医院到工地去。她说:“我不能做重活,烧饭也成。”和她在一块刨砂礓的丈夫李康,当时虽然看见她受伤不轻,心里有些难受,但是,自她进医院后,在三十二天内他才去看过两次。在这些日子里,他默默地完成着他妻子未曾完成的工程。
在民工这样英勇的和忘我的工作之下,四十公里长的铁石般坚硬的砂礓,逐渐被征服过来了。从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可以看出:起先每人每天的效率是○·二公方,后来增至○·六公方,又增至○·八公方,最高的达一公方多。
忘不了灾难的岁月,向往着美好的将来
在漫长的濉河线上,这些优秀的民工创造出的勇敢勤劳的事迹是说不完的。他们之所以这样勇敢勤劳,是因为他们忘记不了过去灾难的岁月和向往着美好的将来。
濉河沿岸的人民,提起国民党时代的治河,都非常痛恨。他们说:“当官的发财,老百姓遭殃。”他们唱着一首这样的歌谣:“提起挖河好心伤,区长盖楼房,乡长盖瓦房,保长砌砖墙,甲长拿头弄尾扣几文,老百姓泪汪汪!”他们看清楚了国民党时代的治河就是欺骗和掠夺。其结果是什么呢?泗县和泗洪县(新设县)一带的民工说得对:“出了钱,出了力,年年扒河(治河),年年受淹!”那受淹的悲惨情景,更是他们永远不会忘怀的:那汪洋的大水,每年要淹掉六七百万亩土地,百余万人民在饥寒线上挣扎。濉河沿岸人民不是歌颂过自己村庄的富庶么:“金大庄,银土山,李七宅子半个天(即有钱遮了半个天),有钱还是简吴家(上四村均属灵璧县)。”但是自连年遭受水灾以来,这些村庄变成什么样子了呢?五年没有收秋,两三年没有收麦,人们吃糠咽菜度日。往日村里牛马成群,现在没有牛马的影子。往日村里树木蓊郁,现在仅有几棵留着水印的小树。做饭没有柴烧,拆掉房子当燃料。房子烧掉不够住,两家合在一家住。“金大庄”已经叫做“光了庄”了。
是的,濉河沿岸的人民忘记不了过去的灾难。但是,他们也忘记不了人民政府把他们从灾难中挽救出来。解放以来,人民政府连年大力进行生产救灾:发救济粮,发种籽,发冬衣,领导副业生产,进行治河,以工代赈。这样,他们便从灾难中爬起来了。正如灵璧、泗县、泗洪等地的轻、重灾区的人民所说的:“现在吃的,穿的,住的,种的(种籽),用的,毛主席都给咱们操了心,光景有个头绪了”。
现在他们回想过去的日子,看看现在的时光,心底都满怀着一种新的希望——治好濉河,过好日子。泗县濉南乡的农民说:“只要扒好河,咱这里就是粮食堆子,什么都有。”洪泽湖边的农民说:“咱这个地方能发财,也能饿死人(湖边地好,一亩收三四百斤,等于发财;但常淹,淹了便要饿死人),扒好河,永远发财。”宿县、灵璧一带的农民希望治好河,连收几季好麦,就能盖起房子,增添牲口,娶个媳妇。泗洪县龙集的农民希望治好河,打到粮食,就送儿女上学,再不当几辈子的瞎子。
濉河沿岸的人民是懂得怎样实现这个美好的将来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