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改革不合理的中学课程结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2-03
第5版()
专栏:

改革不合理的中学课程结构
南京师范学院附中校长 胡百良
目前我国中学的教学质量还不高,中学生普遍存在着知识面窄、缺乏个性特点和创造精神、独立活动能力差等弱点。这固然与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的弊端有关,但是,课程结构的不合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中学课程结构单一,对所有学生一律要求,无个性特点的培养。这不仅与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而且也违背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
近几年来,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课程结构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即把原来只有必修课程的单一结构,逐步改变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劳动技术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必修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长期的有效性,教材相对稳定度大,更新周期较长。鉴于目前必修课程的门数偏多,我们进行了必要的精简和调整,适当压缩了课时,以便挤出时间增设选修课和劳动技术课。从1981年3月起,我们在高一下学期至高三上学期,逐步开设了外语、文学、综合数学、微电脑、美术、音乐、无线电、生物等十四门选修课,每个学生每学期可选学一至二门。已毕业的四届学生中,有90.4%的学生参加了选修课的学习。选修课的主要特点是,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内容更新周期较短,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的社会信息,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智力,这对于培养创造型的人才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还在初中开设了植物栽培、菌类培植,在高中开设了缝纫、英文打字和微电脑等劳动技术课程,专门成立了劳动技术教研组,定时、定人、定教学内容、定考查。这类课程的特点是技术性强,着重于知识的应用,动手和动脑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活动的能力。
必修课、选修课和劳动技术课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为条件,互相促进。这种课程结构,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的综合发展。选修课和劳动技术课的开设,不仅没有影响必修课的学习,相反,提高了必修课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必修课的学习又为开设选修课和劳动技术课打下了基础。同学们对劳动技术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的学生在小结中写道:“一星期的计算机学习,学到了许多新的东西,长了不少见识,我体会到‘越学越觉得自己知识贫乏’的道理。BASIC程序中的一些巧妙的构思,使我很兴奋,我觉得自编一道程序,比做成倍的数学习题有收获。”在课程结构改革的同时,我们还注意了德智体的全面安排,促进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由于课业负担比以前减轻,加强了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学生的健康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在前四年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准备在下学期的高一年级,进行适当压缩必修课、增设选修课、加强劳动技术课、增加学生自由支配时间的综合性试验。在高一下学期至高三上学期的两年时间内,在原有基础上增设生物工程、实验化学、科学方法论、管理学、速记、天文、法律、资料检索等二十二门选修课,一般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选学二至三门。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并改设两种毕业证书,仅必修课合格者发一种毕业证书,必修课和选修课均合格者发另一种毕业证书。劳动技术课合格者,另发单项结业证书。
课程结构的改革与办学思想的端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包袱沉重,处处想到要和高考对口,那就不敢大胆进行改革。我们通过学习逐步认识到,教育的社会效益从根本上来说,是看其能否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能否真正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升学率并不是我们办学的目的,而提高成才率才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该围绕着这个中心进行,教育才能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