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把立足点移到服务上——北京市针织工业公司改革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2-05
第1版()
专栏:

把立足点移到服务上
——北京市针织工业公司改革的启示
本报记者 林晰 董焕亮
“管我们的‘婆婆’多,为我们服务的‘红娘’少”,这是企业反映强烈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在“公司热”中,一些行政性公司派生出的某些“二级公司”,发号施令,截留权力,成为搞活企业的障碍。清理、整顿、改革二级公司的工作,势在必行。
北京市现在拥有八十多家这样的二级公司。在国务院扩权十条颁布以后,改革二级公司的呼声日高。最近,我们访问了北京市针织工业公司,这家公司放权比较开明,简政也做得主动。他们提出的改革目标是:把公司办成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开发服务性公司。这种改革的愿望和构想,是值得赞赏的。
二级公司从形式上看,基本上是总公司的复制品;从实质上讲,基本上是个行政性公司。这种公司的产生,不仅带来了管理人员的进一步膨胀,严重的问题是造成经济管理体制上的更大弊病,它已不适应新的形势了。针织公司所属的十六个针织厂中,有五个是具有织、染、缝能力的全能厂,其余十一个是靠全能厂供布生产成衣的成衣厂。过去,全能厂与成衣厂的生产衔接全凭公司拍板决定。实行改革以后,全能厂总想自己多搞点成衣,成衣厂又想从其他渠道自找原料。由于双方都是法人,双方都有权自主经营,作为公司来说,照顾一方就可能损害另一方,因此很难再摆起上级的架子去“管”企业了。
过去,企业的生产、经营、生活、人事等工作,公司都要过问,实质上是保姆式的管理。近几年,市场供需千变万化,不少企业产品积压。公司运用以往“包”起来的办法,四处借款,把企业积压的产品收上来,库存额最高时达四百万元。这么办,企业并不能搞活,相反增加了企业的依赖性。
看来,行政性公司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必须抛弃。针织公司的领导曾设想把工厂的供、产、销,人、财、物通通收上来,把公司办成“六统一”的经济实体,把工厂搞成大车间。这个方案很快被否定了,因为这对工厂来讲是放了责、收了权,势必要剥夺企业法人的地位;而公司实际上也无力在人、财、物,产、供、销等方面进行统一的调度,这势必引起管理的混乱。特别是针织行业,生产周期短,市场变化快,“统”起来势必形成“船大难掉头”的被动局面;由于企业发展的水平不一,“统”的过程中又难免搞“一平二调”,挫伤企业的积极性。
二级公司究竟如何改革?北京市针织工业公司经理王兴华说,首先要端正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不能从公司的利益出发,必须从企业的需要出发。他们算了一笔账,作为行政性公司,管理幅度大,管理人员多,管理费用高。1 983年市政府核定该公司费用额为三十万元,实际上支出四十二万元,加重了国家和企业的负担。从企业的需要出发,就要把应给企业的权力,不折不扣地交给企业;不从公司的利益出发,今后公司与企业之间的隶属关系,应当逐步地变成平等的贸易伙伴关系。在这样的原则下,公司的立足点将转移到为企业服务上来。在公司内部,将设立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产品开发、人才开发、技术咨询、质量监测、生活服务等方面的服务中心,公司可按照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收取一定的报酬。去年以来,他们通过开发服务业务共获得三十万五千元的收入。今年,他们准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不要国家的经费,办成完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公司。
由于经济工作的复杂性,对二级公司,不可搞“一刀切”,有的应当撤销,有的亟待改革。改革的方式和内容可以多种多样,而改革的方向则应当是从行政性机构变为经营服务型的企业。在这方面,北京市针织工业公司的做法给了人们有益的启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