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羊城的“三英时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2-07
第2版()
专栏:

羊城的“三英时装”
本报记者 孟晓云
在广州采访,关于曾三英的信息不断灌入耳中。市经委的同志在介绍夏季“穿在广州”展销会情况时说,广州有个个体户叫曾三英,办了三英时装店,她设计的服装,这次展销会成交额高达一万四千元哩!
在南方大厦的一角,“三英时装专柜”几个醒目的大字映入我的眼帘。一万平方米的营业面积中,曾三英只有四米长的柜台,经营的服装有结婚礼服、丝绒旗袍、男女西服、“机恤(流行于男性中青年的新式服装)”、各式套裙,花色款式繁多,高中低档俱全。顾客围得水泄不通。这里的售货员不时变换着装,对顾客彬彬有礼,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天丽商场,也设了三英时装专柜。
曾三英开业四年来,设计服装款式一千多种,联系了三家工厂为她加工,做工精细,讲究线条。群众的厚爱使她由一个待业青年成为月营业额达数万元的时装店经理。
“我很早就想到搞时装。作为商品,时装的生命很短,人们不断追求新款式,时装需要变换快。我们的生意与国营、集体相比,批量小,成本高,但有灵活性,决定生产和销售的环节少,婆婆少,所以别人有的,我可以花样翻新,别人没有的,我独占鳌头。”曾三英沉吟片刻,接着说:“当然,竞争要有冒险精神。搞时装也有个适应性,每走一步都得谨慎,设计十个款式,若有一两个款式卖不出去,十个款式的利润便都没有了,因此需要我们研究顾客的心理,穿衣服与环境、性格、年龄都有关,研究国际的款式和流行色,往往一个扣子、一条车缝线搭配不当,都会关系到服装的成功率。”
曾三英在广州日报登了一条广告新闻,要招聘有才华的青年和在职人员,成立服装研究中心。新闻发表后,有上百人报名,其中有不少大学生和专业设计人员。全国各地的大百货商店纷纷来信,要求订货。香港发达时装公司和意大利的一个服装公司也慕名而来,洽谈生意。
曾三英很忙,每天有许许多多事务需要处理。她与我谈话的时间是晚上十点,相约不得超过一个小时。广州的个体户有十万人,曾三英不过是十万分之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