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修人,不朽的一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2-07
第4版()
专栏:

修人,不朽的一生
楼适夷
应修人烈士,1900年2月7日出生于浙江慈溪县的赭山(现属宁波市),今年是他诞辰的八十五周年。他在1933年5月14日(当时任职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到左联党团书记、作家丁玲同志家联系工作,适逢丁玲与潘梓年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走,遭遇留守特务,奋勇拒捕,经过一场剧烈的格斗,壮烈地跳楼牺牲,为保卫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从一个自幼失学的商店学徒,刻苦自学,卓然成材,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年诗人,踏上了献身革命的道路。他的一生是短促的,但这是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也是不朽的一生。
修人生长在一个小康而渐趋式微的家庭,家无土地,父亲应庆泰外出谋生,在宁波一家布店当伙计挣钱养家。修人从小生活在山明水秀的家乡农村,和周围劳动农民亲密相处,养成勤劳、朴实的习性,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诗人气质和勇往直前、舍身忘我、坚韧不拔的革命者的基本品质。由于家庭生活的困难,他连乡间的小学还没有读完,十四岁就由亲戚帮助,到上海一家大钱庄去当学徒。在那种资力雄厚、营业范围较大的钱庄,当学徒的多数是股东经理家的子弟,主要学习业务知识和技能,劳作是轻微的,生活待遇也比较好,升腾发展的希望大。这在贫家子的修人当然是难逢的机遇,特别由于他爱好学习,很快就熟练业务,而且作事勤恳,很受当权者的赏识。但他自己并不满足这种生活,却相反地感到厌恶。在他十七岁当满三年学徒时写的“自题小影”的七言绝句中,就诉述了这种心情:“生涯今日何堪问,万恶沪滨侍富翁”。他已开始接触到新的书报,在上海十里洋场切身体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下贫富悬殊、民生困迫、人剥削人的不合理的现实,怀有强烈的不满,而不自安于所处较优裕的生活,写了那样的诗句:“正多国难忍旁观,未许身安怕奋飞”。他深思苦虑想改变现状,一度弃商从农,企图在家乡和熟悉的农民去共同经营理想的农场,但这仅是一种幻想,结果遭到失败,换得了一场大病。他没因失败而灰心,只是从此认识到必须寻找一条另外的改变现实的道路。他以“百战西风气更雄”的气概,又回到了上海。
北京青年学生燃起五四运动的火炬,开始照见修人所向往的前进的道路。当反帝反封建爱国主义风暴席卷全国,上海工人、学生群众首先响应,群起罢工、罢课,要求废除卖国条约、惩办卖国贼、抵制日货、收回青岛的呼声,响彻于每个角落,商界也跟着起来举行罢市。广大市民中发起“救国十人团”运动。那是一种自发的,联合十个人即成立一个团体,作各种反帝爱国的斗争。修人便在自己的周围首先成立了“十人团”,然后分头推广开去,进行宣传、抵制、募捐的活动,将募得的捐款送到上海学生联合会去。他在这场斗争中团结了周围的青年同事,并开始懂得了一个人奋斗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依靠群众的力量,无论在任何环境中,只要是有群众的地方,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就有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他那时所团结的青年中,有一些就是富商巨贾的年轻子弟,其间虽有的在中途脱退了,但多数都在革命的道路上共同走了过来,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离开,对革命都尽了各自的力量。
随“五四”之后新文学运动的勃兴,他热衷于新诗的创作,并成为新诗创作活动中最早露出头角的优秀的青年诗人。早在少年时代他已具有诗歌的素养,写过不少旧体的习作,如我们上文所引的那样。以后他寻师访友,把力量倾注到新诗创作上去,从1920、1921年开始,已在当时著名进步刊物《少年中国》、《文学旬报》、《诗》、《晨报副刊》发表作品。1 922年春,他和在杭州的青年诗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结成“湖畔诗社”,并由他编辑四人合作的诗集《湖畔》;次年,又继续编辑出版第二本“湖畔诗集”《春的歌集》,成为当时生气蓬勃的新诗运动一支突起的新军,在中国诗歌史上成为一个卓越的存在。
同一时期,修人在热衷诗歌创作外,又在青年友人中组织读书团体,把各人的图书集中在一起,并陆续添置新书,由会员轮流值班经管,统一办理借阅手续。以后逐渐发展,在这基础上进一步成立了小图书馆,确立为要求进步、坚持自学的青年读者服务的目的,首创无条件外借,并对远道和外地读者采用通讯邮借的办法,这就是“上海通讯图书馆”。它不仅在图书馆事业中是新的创举,受广大青年群众,特别是职业青年的欢迎,同时也在与群众的联系中,逐渐树立起明确的政治倾向。当时,修人离开钱庄改任一家银行的出纳主任,收入多了,地位高了,他可以争取更多的自由时间,参加图书馆的工作和社会上的群众斗争,并在自发的、积极的行动过程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党。通过五卅运动的火热的锻炼,他带头参加了党的队伍,在图书馆中建立党团组织,由他担任了第一任支部书记。
图书馆秘密推广党的书刊,和内部有国家主义派倾向的同事做了斗争,获得胜利。以后,经常请党的领导同志、青年运动的指导者如赵世炎、恽代英、杨贤江、沈雁冰等到图书馆来做报告。把图书馆作党团的秘密联络机关,也作为党和群众之间的桥梁。许多青年读者,通过图书馆参加了革命,对他们来说,这图书馆也成为革命的摇篮。
修人带头主持、积极参与图书馆日益发展的一切工作。随着革命形势的高涨,他的工作愈来愈重,例如开辟银行职工之间的党的组织,参加总工会领导下的店员工会的活动,他愈加迫切地需要把整个身心投入革命斗争,已经非坚决摆脱社会职务不可。1926年年底,他得到党的批准,毅然抛弃了优越的银行职位,第一次秘密离家,到广东去参加黄埔军校的工作。
他在黄埔军校担任会计,在校党团领导下工作,去农民运动讲习所听党领导同志的报告,并帮助军校学生请鲁迅先生到校讲话。鲁迅在那次就作了《革命时代的文学》那篇有名的讲话。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反革命叛变,广州发生了四·一五政变。形势激变,修人受到派遣,一度回到上海,又再次离家到武汉国民政府,由共产党人苏兆征同志任部长的劳工部工作。但很快地武汉又发生了7月15日事变,汪精卫叛变反共。修人再度回到上海,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决然离开亲老家贫的家,于苏联十月革命十周年纪念日,与同行的一批男女青年同志一起,悄悄登上停泊在黄浦江中的苏联船“列宁号”,去海参崴转莫斯科学习。
修人先在孙中山大学,后在东方劳动大学,从头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俄国革命史、中国革命问题、军事学和俄语,秉其在国内实践经验的基础,刻苦用功,进展很快。其间参加了留苏学生间的党的工作,同教条主义作过斗争,也参加了学生间的文艺活动。到1930年5月学习期满,听从组织安排,回国参加工作,于8月回到上海。
他在上海地下党,先在周恩来同志领导的中央军事委员会油印科工作,负责同苏区来往的交通传递情报。同时作为诗人和作家,他也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最早写过苏区题材的作品。1931年开始,他在陈云同志领导下做党的财务工作。因此与当时留在上海地下的中央领导同志,都有直接的联系,他也与瞿秋白同志共同研究拉丁化新文字的问题。
1932年临时中央撤离上海到苏区以后,修人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后来改任宣传部长。他在党的内部的与对外的秘密刊物上,写了一系列时事评论的文章,宣传党的政治主张,也为群众斗争如工人罢工运动写大量的宣传文字,同时领导创办了公开发行的群众报刊,如《大中报》、《大陆新闻》、《东亚日报》等。在这些工作中,他终日奔走联络,深入基层,亲临指挥,联系广大革命群众,每每到夜晚还得整半夜或通宵在灯下写作,不知休息为何事。
那时国民党反动统治疯狂剿共;在王明路线错误领导下,几乎每天都可以听到党的地下机关被破坏,党的工作同志被逮捕的消息;出现一些不坚定分子,在敌人威胁利诱下动摇,屈膝叛党,使地下活动的困难愈来愈大。工作的同志们每天出发活动,犹如蹈上战场,时时有遇到危险的可能,早晨出门,还不知道晚上能不能回家,即使在秘密的住家,也不知什么时候会受到敌人突然的袭击。修人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沉着机警,从容不迫,工作达三年之久,冲破无数次被追踪受袭击的险隘和大破坏的浪潮,而不幸最后终于在危急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横于上海北四川路昆山花园路七号门前街头的遗体衣袋中,只有一张联络工作的密码条子,和昨夜通宵为英美烟草工厂工人罢工斗争起草的传单稿。他平时对共同工作的爱人说过:“我决不让自己落在敌人的手里!”果然,他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追忆他一生走过来的革命的道路,和最后牺牲的壮烈的场景,敬供一瓣心香,作为对他诞辰八十五周年的纪念。修人是不朽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