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建立良性循环的大农业结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2-07
第5版()
专栏:建议

建立良性循环的大农业结构
段武德
一般说来,一个合理的大农业结构,要由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渔业和林果生产等组成,广义的大农业结构还应包括饲料加工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在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方面,上述各业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甚至是互为条件的一个系统,即一个多层次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一个良好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是多环节、多层次、高效能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系统,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可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在这个生产系统中,生物性生产是物质“库源”,因而,要首先发展种植业,在此基础上发展畜牧业、养殖业、渔业等,发展沟通上述各业、起桥梁作用的饲料加工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有人说,“农业是立家之本,畜牧养殖业是起家之路,各种加工业是发家之道”,这很有道理。建立这样一个大农业结构,需要许多学科的技术,例如农业、畜牧、水产养殖、微生物、园艺等科学技术和综合管理技术;没有这些必要的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立这种多层次良性循环的大农业结构。
国外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大多也经历了一个由种植业为主到多业综合经营的发展过程。如日本1959年农业经济种植业占54%,林业占36%,牧业占8%。到1976年就发生了很大变化,种植业只占38%,牧业占30%。国外发展农业的经验,可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实际上,当前在我国经济和文化较发达的地区,有的已经初步形成了多业综合经营的农业结构。例如,江苏省海安县,历史上是一个粮棉轮作的地区,过去全县农村四十万劳动力基本是从事种植业的。近几年来,他们在抓好种植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畜牧业、养殖业,大力兴办饲料加工业,加强农村沼气建设,促进了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和重复利用。目前,全县6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多种经营,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983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近60%,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32.16%上升到42.05%,其中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8.3%上升为30.3%。1983年全县上市肥猪七十万八千五百头,蚕茧九万八千二百担,禽蛋一千五百多万斤,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99.2%、107.7%和306.4%。猪肉和鱼、禽、蛋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占有量为一百二十斤。他们的经验有三条:一是把按照生态规律调整农业结构作为发展农业的基础;二是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发展饲料加工业作为多业综合经营的突破口;三是把办好沼气、开发利用新能源作为实现良性循环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他们的作法和经验值得其他地方在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时参考。
建立多层次良性循环的大农业结构,一定要根据不同地区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的特点,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把重点放在依靠科学技术,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各种农业废弃物,发展多业综合经营上,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和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提高农畜产品的商品率。例如,稻草通过循环利用,可以得到肉、鱼、蘑菇和高效有机肥。有人拿一个县作为实例进行测算,该县有六亿三千万斤能够投入的农业有机废物,通过多业综合利用,可生产牛肉二千七百二十六万斤,价值二千三百一十七万元;食用菌七亿六千万斤,价值三亿八千万元;鱼九百五十一万斤,价值九百五十一万元。仅此三项,合计四亿一千多万元,为该县农业总产值的三点九倍。当然,这只是理论测算,还需要各种科学技术做保证,更重要的是需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结构。
应当看到,目前绝大多数地区的各种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仍未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各个产业、各个地区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继续深入进行调整和改革农业结构的潜力还很大。可以相信,随着这种调整、改革的深入,我国农村经济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