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将相和 企业兴——记河南省民权葡萄酒厂的厂长和书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2-08
第2版()
专栏:通讯

将相和 企业兴
——记河南省民权葡萄酒厂的厂长和书记
本报记者 李杰 本报通讯员 秦友堂 吕健
1983年9月,几乎面临绝境、人心浮动的河南省民权葡萄酒厂一下调来了两员大将。一个是原张弓酒厂党委书记朱永勤,一个是原林河酒厂厂长潘好友,分别任这个厂的党委书记和厂长。
朱永勤思路敏捷,办事果断,多年钻研酿造技术,是一位“懂行书记”。
潘好友是自学成材的工程师,懂技术,善管理,尤其擅长产品经销,被同行们誉为“信息厂长”。
1
两位“能人”相遇,能团结好,合得来吗?起初,有些职工有些担心。
然而,一年的实践打消了人们的疑虑。两位“能人”取长补短,配合默契,把这个厂子搞得热气腾腾。1984年,这个厂的产品由过去十几种发展到六十多种,产量达到一万三千多吨,实现税利三百多万元,比上年增长了三倍。1984年全国酒类大赛中,这个厂捧回了一个金杯,三个银杯。
有一次,一个青年工人违反操作规程,受到厂长的批评后,心里不服气,他去找书记寻求支持。想不到,书记比厂长批评得更厉害,那个青年工人只好承认错误。后来他私下对一些职工说:“厂长和书记之间是铁板一块,谁要想钻空子,那可真是南墙上挂布帘——没门。”
2
实行厂长负责制后,厂党委把厂里的生产经营决策权、指挥权和有关人事任免权交给了厂长潘好友。开始,老潘有点胆怯。朱永勤热情地鼓励他:“你就放开胆子干,我在后头给你拾遗补缺。”有书记给当后盾,潘好友心里觉得踏实多了。
去年,潘好友几乎有一半时间用在研究市场、了解市场上。可是不管他离厂多久,回厂后厂里的生产活动总是井然有序。去年元月,潘好友在湖南听到一些用户反映,他们生产的小香槟,商标不美观,口味偏淡。老潘把这一情况马上写信告诉书记。朱永勤接信后,很快就安排了更换商标、调整配方的办法。2月底,当潘好友回到厂里时,一种商标款式新颖、味道风格独特的小香槟已经生产出来了。
3
有人说,书记和厂长是一条绳拴的两只蚂蚱,出了问题,飞不了厂长,也跑不了书记。这个比喻虽然有点欠妥,但它却道出了书记和厂长对企业有着共同的责任。为了让厂长大胆地行使厂长的权力,朱永勤不只一次地对潘好友说:“厂里生产、经营方面该当机立断的,你就大胆决断。思想工作由我来做。”去年10月,厂里决定实行层层承包的经济责任制,刚列出个提纲,厂长潘好友就外出参加定货会去了。临出差之前,朱永勤对他说:“你放心地去吧,剩下的工作由我来做。”厂长走后,他马上深入各车间班组和科室,听取职工意见,补充了承包方案。厂长出差回厂后,略加修改,公布实施。
“将相和,天下兴”。民权葡萄酒厂书记厂长同心协作,带来的则是酒新、人新、企业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