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雅俗共赏《三夫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2-09
第8版()
专栏:剧评

雅俗共赏《三夫人》
陆放
经著名艺术家阿甲推荐并亲任导演,北方昆剧院最近上演了根据同名锡剧改编的《三夫人》。剧情大意是:岳飞遇害后,岳夫人(洪雪飞饰)含冤戴刑,发往当年岳飞失手挑死的梁王柴桂的封地云南。秦桧欲利用两家夙怨,借柴夫人(董瑶琴饰)之手,灭岳家满门。梁红玉(张玉文饰)飞马赶到,揭露阴谋,三位夫人消释前仇,团结对敌,北上抗金。这个剧本开始构思的时候,阿甲紧紧抓住了两条:一是表现大气凛然的舞台气质,二是追求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在几个月的排练过程中,他一直坚持按照这个设想进行。
昆曲历史上曾有一段时间为士大夫阶级所垄断:堆砌典故,曼声徐度,红氍毹上自我陶醉,脱离了广大人民,落下一个“昆曲听不懂”的社会成见。其实,难懂的昆曲就是这些,它不能概括昆曲传统的全貌。尤其是解放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南北昆曲界都做了大量推陈出新的试验,成功的经验也不少。《三夫人》是又一次成功的试验,而且是革新幅度较大、较全面的试验。
要表现大气凛然的主题,就要在艺术语言上继承昆曲传统中近似的东西,还要有所革新发展。《三夫人》的念白和唱词是统一的,统一在它们都是人物的语言,破除了有些传统戏中的语言是作者硬加给人物的,而不是人物本身应说的话。但它又不是自然主义的“大白话”,而是在文学性、意境上做了加工提炼的语言,如“西湖寒波溅泪花,招魂钟声隐隐湖山下”,既适合人物,又做到“俗不伤雅”。唱腔曲牌以北曲为多,因为北曲音调比较慷慨激昂,但必要时也用了大段抒情的南曲《解三醒》、《二郎神》。这出戏既用曲牌,又不死守格律。为了深化主题和塑造人物的需要,梁红玉大段声韵铿锵的念白,岳夫人唱腔中出现的“摇板”、“垛板”等,都是从昆曲传统以外吸收和发展来的。
雅俗共赏绝不单是艺术形式问题,而是与剧本的主题、题材、格调、风格息息相关的。《牡丹亭》、《长生殿》就不宜用这种搞法,而《三夫人》这样做就很得体,因为大气凛然的“英雄戏”不可能跟缠绵悱恻的爱情戏一样要求。
《三夫人》不仅是一出好戏,而且在昆曲艺术的推陈出新和雅俗共赏方面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最难得的是:阿甲在最初的艺术构思中就设想了这样一个雅俗共赏的蓝图,而且严格把关,一丝不苟,表现了一个老艺术家的真知灼见和艺术责任心,这是值得学习的。(附图片)
岳夫人(中)、梁红玉(左)、柴夫人消释前仇,团结抗金。 钱守仁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