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点石成金”——高洪堃怎样经营印痕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2-13
第2版()
专栏:

“点石成金”
——高洪堃怎样经营印痕楼?
本报记者 赵连宏
坐落在北京琉璃厂的印痕楼治印社,开业才五年,名气却不小。别说一般的金石爱好者纷纷踏至,就连日本政界的一些要员也请他们篆刻名章,挑选珍品。五年来,该社获利达一百五十多万元,其中外汇收入九十多万元。
印痕楼蜚声中外,关键是有一位锐意改革,精通业务,勇于进取的经理高洪堃。
高洪堃今年49岁,自幼就喜欢金石篆刻。十年动乱期间他无辜受迫害,手指被打断了两个,也没将“石头”丢掉。他潜心钻研金石篆刻,并有很高的鉴别能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毅然舍弃“铁饭碗”,与自己的老师梁燕愚先生恢复了印痕楼治印社。
高洪堃聘请几位造诣很深的篆刻艺术家为顾问,招收待业青年为徒弟,干得好留下,不好好干的就退掉。在分配上,他不搞“大锅饭”,实行各尽所能,多劳多得,使这个古老的行业充满了活力。在经营上,他打破传统的特艺行业“三月不开张,开张吃一年”的坐店经营办法,在搞活上大作文章。比如,他针对外宾在京逗留时间短、活动安排紧凑、要货紧迫的特点,主动把刻印业务做到外宾下塌的旅馆。有几批日本旅游团仅在京逗留两天,他们便上门服务,一个月的时间就为外宾做了七百方图章。
高洪堃特别强调质量,保持了印痕楼“镌姓名不问尊和贱,一样精工入印”的好传统,赢得了信誉。前年,一位国外老主顾一次就买了十一万元的图章。为了扩大业务,目前,他们又在全国增加了二十多处网点。国内外一些报刊载文称“印痕楼美誉天下传”,高洪堃能够“点石成金”。而高洪堃说,“党的政策最灵验,千年顽石才开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