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求全之毁”(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2-13
第8版()
专栏:

“求全之毁”(注)
高占祥
最近,一位朋友问我:“十全十美”一词源于何处?典从何出?不料,对这个挂在口头上的成语,竟一时答不上来,逼得我不得不去查阅辞书。
原来,“十全”初义并非是量人之尺,而是行医的用语;“十美”也与用人无关。“十全”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医师》。书中说:到年底对医师要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俸禄。“十全(痊)为上,十失一次之。”就是说,医治十个痊愈十个者为上等,医十人而愈九人者次之。后来,中药里便有了“十全大补”之方。“十美”者,据《虞初新志》记载,宸濠请六如(即唐伯虎——作者注)画“十美图”献皇上,当时宫中只“觅得九人”,便作“九美图”。献图前请人观之。有人曰:“十美歉一,殊属缺陷”。于是,又“举一人以充其数”,凑成“十美图”。后人将这两个典故合璧为一,称之为“十全十美”。
倘若要求一座建筑物或一个风景游览区的设计,达到尽善尽美,虽也未必现实,倒还未尝不可。如果在用人或选拔干部上也要求“十全十美”,那就未免要碰壁了,故“十全十美”一词常与否定词连用。美玉犹有瑕,“完人”哪里寻!唐代陆贽说:“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弁之士。”有峰必有谷,有浪必有波,有才华者也往往有明显的个性、缺点。因而求全不得。难怪鲁迅先生叹曰:“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好心的同志总想“求全”,其结果怎样呢?单位求全一般化,工作求全平铺塌,家庭求全要吵架,人才求全要糟蹋!近闻有的地方提出了干部要具备“十要素”:即“德”、“才”、“学”、“识”、“勇”、“为”、“量”、“略”、“韧”、“信”。并提出要按“十要素”全面进行考察,对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得忽略。这可谓是个“新十全”。如若按“新十全”去选人,繁琐自不必说,怕的是真要落得个“目中无人”了。
求全,貌似“严格”量才,实际是排斥人才。生活在变,我们的人才观亦应随之而变。现在,有的同志仍用旧观念、老框框度事量人。对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有胆有识、有棱有角敢冒尖的开拓型人物,他们看不惯,往往象盆景艺人对待新生之枝那样,加以束缚、压抑、扭曲,甚至剪而去之。而对那些平平庸庸、唯唯诺诺,只能绕着领导转,而在新事物面前不敢涉足的人,则视为“稳重”、“可靠”,面面称心,加以重用。此种做法如不改之,才华出众的人就可能失之交臂,毁于“求全”,以致贻误社会主义大业。
在“求全”者中,多是出自不切实际的善良之心,但也有的来自惟我是从的妒嫉之意。嫉妒之心生,毁誉之言起,以小疵掩其大醇,便出现了“皦皦者易污”的怪现象。于是,一些应当起用的人才成了有“争议”的人物,甚至有的成了没有辩护机会的被告。这种歪风积习,难道还不应该戒之、纠之、扫之吗?
古往今来,在“求全”的美名下,不知“毁”了多少英才,演出了多少扼杀人才的悲剧。世人早就惊呼:“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宋刘克庄《贺新郎》)。如今,广开才路的黄金时代到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成了国风民望。做一个新时期的领导者,最重要的是要有求才之心,识才之眼,爱才之德,用才之胆,育才之道,容才之量。春兰秋菊,各具特色;天才之人,才德各殊。历来的有识之士,都注重研究用人方略。魏武帝曹操,欲建功业,在用人上颇下苦心。他十分重视从实践中选拔人才,主张“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对那些有才华亦有缺点的“进取之士”极力保护之,说:“士有偏短,庸可废乎!”国运昌,人才兴。今朝,十步芳草逢春雨,四化英才起四方,只要我们冲破旧习羁绊,抛掉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人才、英才,就会源源不断地登上四化建设的“黄金台”。
注:“求全之毁”引自《孟子·离娄》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