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做的一次新尝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2-18
第5版()
专栏:

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做的一次新尝试
最近,复旦大学哲学系研究生举办了一次“哲学与改革系列演讲”。前后十五讲,历时一个月,场场爆满。听讲者总是把整个讲演大教室围得水泄不通,讲完了听众还簇拥着讲演者们提问、请答、讨论、争辩。听讲者不仅有本校的师生,还有不少校外来的教师、学生、记者、工人、机关干部。枯燥、乏味、艰涩的哲学,竟有如此魅力!复旦大学马列教研室的一位副教授挤在窗口两个多小时,从头到尾听完一次演讲,激动地说:“看来哲学课不是没人听,关键是内容要更新。”
这次系列演讲是由哲学系八一、八二届十五位博士、硕士研究生组织主讲。演讲的主导思想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打破理论界的沉闷空气,结合中国四化实际,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做一次新的尝试。
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是这次系列演讲的一个中心论题。倪培民在《马克思与当代世界》的演讲中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这是毫无疑义的。然而马克思主义本身又是历史的产物,是研究的成果,它也应当是研究的对象,而不只是注释的对象。我们现行的哲学体系基本上还是五十年代照搬过来的,三十五年一贯制,许多方面教条化、僵化了。这本身就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确有个别结论已经过时,有些领域还是空白,我们不能视而不见。马克思主义是鼓励人们大胆创新的。反对创新,压制学术自由,是同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战斗风格完全不相容的。
系列演讲的内容涉及到大量外国哲学流派和人物。对他们作介绍、评价时,主讲人既不是盲从照搬,更不是全盘否定。李光程在分析存在主义为什么会在青年中有一定影响时,直率地指出,这是因为有一段时间我们教科书上的哲学并不关心现实中人的问题,让存在主义夺了这块“飞地”。我们的哲学应该重视对人的问题的研究。蔡黎明演讲《弗洛伊德与当代社会》时,有批判、有分析。许多听众说,过去越不准讲弗洛伊德,越感到神秘。现在我们知道,弗洛伊德也是一个现实的人,他的缺点和贡献一样明显。有些同学在演讲中指出,我们忽视了对西方哲学流派中某些领域、某些范畴的研究,如人道主义、潜意识、意志、语言哲学等,其实,这些东西有的可以借鉴,合理的应当吸收。
现实感强,是这次系列演讲的最大特色。整个系列演讲有四个主题:人、科学、历史和现实。其中现实是出发点和归宿点。一位主持人说:“当前最大的现实就是改革。无论我们讲什么,都是希望把大家引到对改革的思考上来。这次演讲就是为改革呐喊,为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变革呐喊,以激发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陈奎德演讲《多样化与独断论》问题时,从引证当代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出发,通过对科学理论、对社会历史发展尤其是人类文明兴衰史的考察,论证了多样化是进步发展之本,而独断论则是教条、愚昧的哲学基础。吴牟人认为,创造与自由是哲学向我们显示的重要的东西。将这种哲学方法运用于对改革的思考,有利于对过时了的传统观念与思想框架的突破。俞吾金在《经济改革与哲学使命》一讲中谈到,经济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哲学问题,特别重要的是真理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对思想解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学术自由,有必要对真理本身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比如:真理和谬误除了相互对立、排斥之外,是否有相互渗透、贯通的一面?这些较深层的问题不解决,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也难以形成,改革也因此缺乏应有的理论活力。改革需要哲学!哲学需要改革!
(晨光 熊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