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平原省修堤的先进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4-18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平原省修堤的先进经验
今日本报刊载一条关于黄河春修工程的报道,平原省今年黄河春修工程,在十分热烈的竞赛运动之下,土工效率,一般提高到每人每日运土四至六立方公尺;每日运土十立方公尺以上者非常众多;个人最高成绩达五十三立方公尺。在全国水利春修工程大规模展开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消息,应该引起全国各级水利机关的充分注意。因为根据去年全国水利会议各地区的报告,各地土工效率,虽然有许多突出的英雄模范,一日运土成绩达到十立方公尺至四十六立方公尺,可是一般的工作效率,总是在二至三立方公尺左右,个别地区甚且达不到这个标准。因而去年全国水利会议规定今年土工单价的标准时,对于民工每人每日工作效率的估计,也是大体上按每人每日运土二立方公尺计算的。现在平原省的工作效率,普遍提高一倍以上,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进步。这一个进步,促使我们各级水利机关必须注意研究平原的经验,并且应该重新考虑下面的问题:便是过去我们对于民工工作效率的估计,是否存在着保守的倾向?对于春修工程的领导,是否存在某些缺点,以致没有充分发挥民工的工作潜力?
在过去各地水利工程施工的情况中,一直存在一个普遍的值得注意的现象,便是劳动模范们的惊人的突出的成绩,及其与一般民工工作效率的悬殊。这现象可能有两种相反的解释: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认为我们所选拔的英雄模范,只是在体力上特别优越的人物,一般民工不可能达到同样的水准;另一种可能的解释,则认为我们现在的水利工程,多数是利用简单工具的体力劳动,参加工程的民工都是一般的劳动农民,体力强弱纵有差别,也不会有极大的悬殊,因此,劳动模范既然能做到十至四十六立方公尺,则一般民工的效率的提高,一定还存在很大的可能。目前劳动模范与一般民工效率的悬殊,可能是我们在民工的领导上,还没有充分发挥民工的工作潜力。以上这两种对立的看法,过去虽然存在,却没有明确提出,展开正式的讨论,并用实际的试验在实践中加以解决。现在平原省一般工作效率的大量提高,证明后一种看法可能是正确的看法,使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了解,向前推进了一步。至于平原省所以能够获得这样成绩的主要经验,则有以下一些值得注意的要点:
根据平原的经验,要普遍提高工作效率,其第一个要点,是必须彻底打破几千年来历史的“徭役制度”“征工制度”所加于民工的传统的影响,以真正启发群众的劳动热忱。在旧社会中,历来的徭役制度征工制度,都是强制性的劳动,强迫群众去做和自己无关的工作,根本不发工资,仅只管饭,甚至饭也不肯管饱,因此“磨洋工”是征工制度下一般的情况。这个历史的传统的印象,在农民心里,具有根深蒂固、不易拔除的影响。现在我们动员群众进行水利工程,是为了群众自己切身的利益,当然和过去的徭役征工有根本不同的区别,可是若不能从宣传教育上、和工作制度上彻底打破这个传统的影响,则“做官工,吃官饭”的思想,仍然会成为妨害提高工作效率的主要障碍。去年进行水利春修工程时,中央水利部已经提出按方给资的工资制度,并提倡由群众自由组合,直接包做工程。今年全国水利春修工程,因为工资标准较低,带有一部分义务劳动性质,水利部在春修指示中,又特别强调事前要做好宣传工作,以启发群众的自觉自愿;特别强调必须实行按方给资的工资制度,保证多做多得,和工完账清,反对计日工资或任何平均主义的倾向,以避免混同于征工制度,都是针对要打破这个传统的影响而提出的办法,现在平原的工作,正是在这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平原今年动员民工的主要方式,是发动群众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包工,并认真执行“按方给资、谁做谁得、多做多得”的工资制度,这样可使群众彻底了解,修堤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工亦等于副业生产,长远的利益和目前的利益得到完全的结合,自然就会彻底消除旧日的“征工”的印象。这个办法黄河水利委员会在一九四九年已开始提倡,并在平原省首先试行,不过因为组织动员的工作较为细致复杂,未能普遍深入的执行,所以虽有成绩,却未普遍,今年这个制度已经表现出显著的成效,值得向各地介绍推广。
平原省黄河春修经验值得注意的第二个特点,是劳动竞赛运动,从个人成绩的奖励,发展到普遍成绩的提高。因为土方工程主要是个人劳动,在竞赛运动中首先奖励突出的个人成绩,是必经的过程,但是运动的最后结果,必须归结到全体工作效率的普遍提高,才算达到了竞赛的真正目的。在这个发展的方向上,平原省的竞赛运动中,有很多方式是值得取法推广的。在提高工作效率的运动中,民工思想上的主要障碍,是受地方局部经验的束缚,不相信自己的效率可以提高,也不相信英雄模范的突出成绩。在平原范县的竞赛中,采用“群英会”的办法,由各区推选自己的选手,参加竞赛示范,对消除民工的怀疑,作用很大。另外鄄城等地,由劳动模范发起组与组、队与队的竞赛,对于扩大竞赛的范围,挑起竞赛的热潮,提高工作效率,有重要的作用。在平原的竞赛中,有些妇女组成的组队也获得高度的效率,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平原黄河春修经验值得注意的第三个问题,是工期长短和春修与春耕的配合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过去存在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种办法是工期短,动员的人数多,突击完成春修工程,以求不误春耕。这个办法的好处是组织动员的手续简单,容易为群众所接受;坏处是工期过短,换班过勤,每一班民工上工之后,都要费去一段安排生活、熟悉工作的时间,总的工作效率因而减低。另一个办法是做好春修与春耕的互助组织,动员较少的人力,工作较长的期限,以简化工程的管理,提高工作的效率。这个办法的好处,是不换班或少换班,时间没有浪费,总的工作效率较高,困难则是互助的组织手续比较复杂,若做不好,则民工思想必有顾虑。今年平原省黄河春修,对这两种办法都有值得注意的经验。今年平原省动员民工一般的办法,是采取前一种办法,工期较短。可是它有一个补救的办法,便是在开工以前,通过包工订合同等等手续,把各项准备工作酝酿到十分成熟。所以一开工就可以展开竞赛,因而避免了第一种办法所有的缺点。关于后一种办法,平原省今年有一部分县段,选拔精干,组织了专门包做河工的工程队,因为工作的技术熟练,效率较高,不但民工收入可以补偿脱离生产所受的损失,并且根据估计,将来若加发展,可用较少的人力,解决全省修堤的任务。这个办法就现在说,虽然还不能普遍实行,但是就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工农业日趋繁荣,总的劳动力将来必然会逐渐感觉缺乏,而不是感觉剩余,每年动员如此巨大的人力进行修堤工程,将来会是不经济的事情,因此组织精干的工程队,以较少的人数,完成较大的任务,同时在工具与技术上,逐渐由简单的体力劳动,走向机械化的道路,都是将来发展的必然的方向,也值得附带提出。
以上是我们对于平原的工作经验的初步的分析。因为春修工程所联系的条件很多,所以这些具体经验对于其他地区,也许只可提供研究改进工作的参考,而不能完全直接的采用。但是平原省今年修堤的工作效率普遍的大量的提高,则是具有极强的说服能力的事实。它证明了工作效率是能够提高,可以提高的。今年全国河工,仅土工一项,即达四万万多公方,假设工作效率为每人每天做二公方,如动员四百万民工,就要连续做五十个工作日,也就是说要用二万万个工,如果能将工作效率提高到每人每天做四公方,则四万万公方土,动员四百万人,有二十五个工作日即一万万个工就够了,这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将发生极大的作用,所以全国水利工程的负责机关,应当重视这一个事实,研究平原的经验,并检查自己的工作,动员起来,为普遍提高工作效率而奋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