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艺术纪实的力量——谈《强行起飞》的创作拍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2-23
第8版()
专栏:电视之窗

艺术纪实的力量
——谈《强行起飞》的创作拍摄
曹鲲鹏
空政话剧团最近拍摄的电视报道剧《强行起飞》,具有一种震动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与编剧丁一三、导演陈凯歌对于该片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恰当的艺术处理是分不开的。
《强行起飞》取材于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大典中发生的真实事件:根据预定方案,如果气象条件具备,1984年10月1日上午十时五十八分,由空军航空兵驾驶的四种国产飞机组成的四个空中梯队,将通过天安门前旗杆和纪念堂的上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为国庆大典增辉,向世界展现我国防力量。可是,“十·一”那天偏巧赶上恶劣的天气。虽然无雨,但能见度很差,航线上密布的烟云,给空中梯队造成极大的困难。航空兵指战员们以受阅大局为重,牢记“国威军威高于一切”,要求超气象强行起飞。空军阅兵指挥部充分相信我们的飞行员,毅然下令:强行起飞。结果参加受阅的九十四架飞机全部、准时、安全地通过了天安门上空,受到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高度评价和表扬,也引起观礼的外国使馆武官的惊叹。
在采访时,编导者们了解到其间发生过许多生动情节,如果由此而加以虚构、集中,搞出一个电视剧是不难的。但是,编导者们扎进生活越深,越发现真正使他们深深激动的绝非一两个人、一两件事,而是“强行起飞”这一事件本身。它充分展示了人民军队无私无畏、大智大勇的精神境界。他们领悟到:这部电视剧的力量正在于它的纪实性。于是,他们放弃了“编一个戏”的想法而决定搞一部报道剧。他们认为,不加虚构、不作丝毫夸张地把去年“十·一”上午几个小时内发生的事情告知观众,便足以揭示生活本身具有的美和感染力。现在看来,这个理解是对头的。
强调纪实,并非照搬,相反,它需要更加高明的艺术构想与表现力。编导者精心设计并充分运用了艺术手段。除了剧情严格按照事件经过安排外,导演要求每一个镜头尽量逼真。为此,审看了近百盘空军各部队拍摄的航空兵受阅训练和受阅当天的录相资料,从中选出仅有几分钟的画面。对必须补拍的飞行镜头,通过外空拍摄、地面特技拍摄,尽量使画面与当天气氛相吻合。至于请夏青同志担任解说,穿插天安门庆典的实况,也都是为了突出纪实的风格。导演还注意到,真实,不仅体现在事件经过的交代,更在于准确地反映出参加受阅的空军指战员当时的精神状态。于是,重点表现了轰—6师长与空军指挥员通电话和起飞前动员的场面,并以一步紧一步的节奏,空中和地面、机场和广场画面的交替展示,以至精心运用的音响和音乐,力图使观众感受到磅礴的气势和巨大的力量。这些,虽然并非完美无缺,但却成功地达到了编导者追求的效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