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调整产业结构要扬长避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2-24
第2版()
专栏:

调整产业结构要扬长避短
中共山西绛县县委书记 李桂喜
如何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最近,我对本县的北牛坞村、郭家庄村和中杨村作了一点调查研究,从中得到不少启示。
加工业给穷村带来了生机
北牛坞位于我县郝庄乡凤凰垣北端,远离县城、集镇,交通不便。全村一千五百多亩耕地,散落在几道丘坡上,土层瘠薄,十年九旱,以种植小麦和红薯为主。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年人均收入只有四十四元四角。
开启致富大门的钥匙在哪里?党支部书记刘全家上运城,跑太原,去河南,下西安,发现加工废旧塑料是个好门路。一是原料充足,全国城乡塑料日用品多,回收废品有来源。二是再生料销路好,各地制鞋厂、电缆厂大量要货。三是利润大,加工一吨再生料能赚四百元。于是,他带头办起了北牛坞第一个塑料加工厂,当年获利三千元。在他的带动下,到去年年底,这个只有八十户人家的村庄,已有六十四户搞起了塑料加工业。
北牛坞户办工业的崛起,使全村传统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使多年不变的农家经济结构得到更新。目前,全村一百三十个劳力中就有一百零四个从事废旧塑料的回收、再生和销售,占到劳力总数的80%。全村去年加工塑料三百多吨,产值四十八万元,利润十四万元,人均收入近三百五十元,占全村人均总收入的52%。加工得了钱,发展农业生产也有了雄厚的资金。去年全村农业总收入达到十万零八千元,比1978年的三万五千元翻了一番半。
北牛坞的事实表明,在钱少力薄的地方积极发展户办工业,是农村经济起步促进农民分工分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靠山吃山的启示
磨里镇郭家庄村坐落在磨里峪口,三面靠山,一面临河,山是青石山,河是乱石滩,有着取之不竭的石料资源。与这个村毗邻的红山机械厂,每年要用二万多方石头。可是过去,这个村靠山不“吃”山,近厂无来往。
1982年,这个村的农民李援越开始在石头上作文章。他先打探好石料的销路,然后开办了第一个家庭石料厂,当年收入一万多元。第二年,他和本村十三户农民联合经营,使产量翻一番,收入达到两万多元。李援越“吃”山变富的事实启发了众乡邻,人们纷纷办起了采石场。到去年底,郭家庄村有了四个石料厂,从业劳力达到五十多人,成了一个采石专业村。
采石业又促进了运输业,一批运输专业户应运而生。
去年,郭家庄村总收入达十六万八千元,比1981年翻了三番半,人均收入达到一千零一元,而粮棉收入只占17%。
郭家庄的做法告诉我们:在调整产业结构时,善于发挥资源优势,在家门口找米下锅,同样能收到较高经济效益。
“刮金板”仍然能出“金”
调整产业结构,不仅要在工副业上做文章,也要在土地上花力气。中杨村大力发展山楂苗木,全村户均收入超万元的事实回答了这个问题。
1977年,原任党支部书记于德海,花三元钱买了十二斤山楂籽,种在庭院的三厘地里,第二年收入二百四十元。打这以后,这个村兴起了“山楂热”。去年全村户户经营,种植面积扩大到二百三十亩。
合理种植经济作物,使中杨村的农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1981年前,全村经济作物面积只有二百二十亩,去年,扩大到五百一十三亩,增加了一倍多。
结构的变化,又带来了经济收入的变化。1980年,全村总收入二十四万九千元,粮食收入占到83%,人均收入二百四十元。去年,全村收入二百四十多万元,人均二千一百六十七元,粮食收入只占16.6%。
中杨村靠种植业致富的事实表明,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首先要注意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不能忽视土地的潜力,丢掉“刮金板”。
三个村致富的事实使我深深感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既要看市场需要,又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千万不能贪大求全,舍近求远,图形式,赶浪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