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2阅读
  • 0回复

家书万里到南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2-24
第3版()
专栏:南极通讯

家书万里到南极
本报记者 杨良化 管彦忠
亲人来了,亲人的信来了。祖国派来参加长城站剪彩和进行慰问的代表团的到来,使南极考察队员们的心情如同这乔治岛上的天气突然放晴一样,一下子充满了欢喜和欣慰。代表团到达长城站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分发从几万里的国内带来的家信,又有谁能不高兴呢?
你三封,我五封,他八封……最高的竟达十五封。拿到信的就急不可待地读起来;一时没拿到的,在神情紧张地翻找着。一时间,楼梯下,小溪旁,帐篷里,到处是聚精会神的读信人。
“家书抵万金”。更何况,这是在荒凉寂寞的南极,是在“倍思亲”的春节前夕得到的家信啊。三个多月来,考察队员们同甘共苦,心心相印,但是相互之间却有一个默契:“莫谈家事”。是不想家吗?不,是太想了,是不敢想。如今,家人来信了。眼前是亲人熟悉的笔迹和亲切的问候,是临行前拍下的彩色“全家福”照片,是一盘盘充满了深情的磁带……大家原来思家的感情闸门一下子打开了。
副队长、科学院第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青松抱着一篓子信,眉飞色舞地炫耀着:“有老婆、女儿、儿子的,还有所长的亲笔信”。他拿起一封,边读边笑。再拿起一封,又是边笑边读。这位前后三次到南极考察、几次在南极负过伤的中年知识分子,前不久被所里评定授予年终特别奖。他捧着女儿的来信,禁不住大声地读了起来:“我对于你不在家的生活已经习惯了,妈妈天天都要念叨你,还买了蜂王浆,花粉健美酥等你回来……”读着读着,笑声和眼泪一起涌出。
地质学博士刘小汉的信里是一套各个报纸的南极报道剪报。那里边还有有关地质考察的报道,提到刘小汉的字句下边划上了红铅笔线。他妈妈在信中说:“感谢记者,从报纸上我们了解了你们的一举一动,请向记者问个好。”
二十七岁的地球物理学硕士贺长明读完信,口中连连叫着“尽是好事,尽是好事”。这个由于在建站过程中特别卖力气而被戏称为“豁出命”的小伙子,此时在大家的追问下却腼腆了起来,拒不公开新婚妻子的来信。他认真地说,“我还要看第二遍,第三遍呢,等晚上归纳出要点再向大家‘汇报’吧。”
开饭的哨子吹响了。哨声响过一遍又一遍,而考察队员们却还在三三两两地交换着家中带来的“情报”:经
济体制改革迈出新的步子了,所里实行科研承包责任制了……宽慰、温暖、希望和力量,激荡在每一个考察队员的胸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