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三田町记事(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2-24
第6版()
专栏:日本通讯

三田町记事(下)
本报记者 孙东民 黄晴
常有人说起东京人情冷漠,缺少互助。有人认为是由于东京人多、流动性大,节奏快造成的。但三田町会的几位老人和妇女在座谈中认为这里居民团结意识强,有互助传统,流露出自豪和自信。
三田町的住户中,十分之八属工薪阶层,工匠和商人各占十分之一。约有三分之二是老住户,住祖传的平房,剩下的是新住户,多住楼房公寓。过去这个地方靠近农村,江户时代不是武士集中之地,“大男人主义”意识较少。他们说,三田町没有推选自己的区议员,有缺人在区里为町谋利益的不利的一面,但居民们不愿因政见不同而造成居民之间横眉竖目,争吵不休。三田町内有一个面积不足十平方米,但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春日神社”,每年9月,町民们都出来集合一起,串街走巷,举行“春日神社祭”,町文化部每年都多次举行徒步旅行活动,举办团体广播操大会等,加强居民间的亲睦。去年夏天町内突然断水,居民们互相转告,集体去运水车接水。
三田町居民一般不爱把不熟悉的人接入室内,有什么事常在屋外交谈,礼貌而不失分寸。但在“男人社会”里,重视人际关系却是日本人极力维持的大事。公司之间、上下级之间、亲朋好友之间,常在下班后聚集在一起开怀畅饮几杯,因为它与工作和生计有关。
自五十年代至今,东京的面貌已今非昔比,地处东京市区一角的三田町也不例外。新的公寓楼房越来越多,并不宽敞的住房更显得拥挤。町内有条商店街,长不足百米,宽不过两米。过去这里小铺连片,顾客盈门,号称“日本第一小的小银座”,但近年来已抵挡不住大店的攻势,终于门庭冷落。
在数十年的变化中,人们服装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传统和服已被更简便的西服所代替,脚下的“木屐”已很不适于登上三田町“住区中心”的大雅之堂。男人们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忙碌奔波,彼此见面少,对话也少。町会文化部长加藤先生很怀念过去那种在路边“摆上桌子泡上茶,点上蚊香下象棋”的情景。主妇茵丽子说,随着家庭电器用品的普及,主妇逐渐减少了繁重家务,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交际范围广了。不少主妇学起了编织,技术水平高的,还可把作品摆到商店中出售。生活富裕些的家庭主妇学起书法和舞蹈,外出旅行。有的则走出家门参加社会服务,或当起计时临时工,她们在追求精神生活、文化生活。
三田町在变,三田町的居民在变。正在向信息化社会过渡的日本,实现“在家上班”已不是梦想。那时,三田町的居民有什么变化,三田町的“町风”有什么变化,这也许是社会学家们正在加以探讨的问题吧!(续完)(附图片)
图为日本三田町银座商店街,街宽二米,小商店邻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