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搞活交通流通 敞开三镇大门 武汉市委第一书记王群结合当地实际谈城市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2-25
第1版()
专栏:

搞活交通流通 敞开三镇大门
武汉市委第一书记王群结合当地实际谈城市改革
本报讯 搞好城市经济改革,从宏观上看,应该从哪里入手?中共武汉市委第一书记王群根据他们的实践经验认为,从搞活“两通”——交通和流通入手,是个好办法。
去年5月,中央批准武汉计划单列,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半年多来,他们从实际出发,探索改革之路,经济出现了好的势头。1984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完成一百五十三亿多元,比头一年增长12.76%,是近四年增长幅度最大的年份。王群同志最近谈了他们的工作体会。
他说,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一条扁担(长江)挑两头(一头四川,一头江浙沪),沉沉一线穿南北(京广线),“得中独厚”、“得水独厚”。根据武汉地理条件和优势,发动各方面专家、学者对武汉的发展战略进行探讨,最后采纳了武汉大学教授李崇淮的意见,决定把改革的突破口选在交通和流通两点上,叫做“两通”突破。
对于选“两通”作突破口,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认为武汉的改革,首要的是抓产品。王群同志说,抓产品是对的,但要根据经营出路来抓。产品变商品,就要看市场。在改革中,全市大力发展以专业贸易中心为主的贸易中心群,发展各具特色的批发市场、贸易行栈、集贸市场。流通搞活了,刺激了生产的发展。
为了搞活流通,武汉市政府公开宣布,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公私,一律欢迎来汉做生意。这也引起了一些同志的担心,武汉三镇大门一开,外地产品大量流入,武汉自己的产品会不会受挫?王群同志说,这实际上是一种害怕竞争的心理,改革需要开放,开放本身就是很大的改革。通过开放,可以借用外部的力量冲击保守僵化的经济体制,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外地产品涌入武汉,对本地产品会造成威胁,外地产品挤垮了武汉产品,只能说明我们无能。如果不让外地产品进武汉,那还算什么中心城市?
王群同志谈到,作为一个中心城市,不仅要有“放进”的胆量,还要有“出击”的实力。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提供第一流服务,创第一流的产品”的口号,要求各企业提高自己的素质,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他们特别注意抓好大型骨干企业,集中力量抓好钢材、印染布、家用电器、汽车等重点产品。事实证明,实行开放,允许竞争,就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武汉洗衣机厂原来受部门、系统的限制,配件只在局系统内定点供应,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后来,实行对外协作,连续向全国公开招标,收到“吹糠见米”的效果。与1982年相比,1984年“荷花”洗衣机单台成本下降10.8%,产量翻一番,利润增加了八倍。
开放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目前,武汉三镇的流动人口,由原来的每天十万人,增加到三十万人。去年武汉市举行了大型秋季交易会,全国各地都来作生意,一周内成交额达二亿八千多万元,其中武汉产品成交额占57%。汉正街小商品市场,过去武汉产品的比重只占10%,开放后逐步达到40%。这些都令人信服地证明,开放并不可怕,竞争是件好事,它起着促进经济改革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