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何必“循规蹈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2-25
第7版()
专栏:随感录

何必“循规蹈矩”?
胡永年
一位朋友给我寄来一篇评论稿,他在信中说,这篇文章写得“无规无矩”,恐怕难入“大雅之堂”。我倒觉得,他那篇评论比较活泼,这也许恰是“无规无矩”所致。
文无定法,这道理是人人皆知的。但怪得很,有的人一动起笔来,便忘记了这个道理,自觉不自觉地端起架子来了。好象不端出一副评论的架势,不按照某种评论的格式,不循所谓评论之“规”,不蹈所谓评论之“矩”,那文字便不入评论之流。说实话,我对此是很不以为然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这位朋友的“无规无矩”实在是一种可珍惜发扬的长处。
我所以说“可珍惜”,是因为我注意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评论者,在初写评论时比较自由、潇洒,但在发表了若干文章、小有名气之后,便定于一法,“规矩”起来了。这一“规矩”不要紧,原有的鲜活、潇洒乃至锋芒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呆板的认真,沉闷的严肃,枯燥的论证,陈旧的格式。效果呢?累人,不少读者只好敬而远之。这对于评论来说,是一种失败,也是一种悲哀。
评论需要见解。见解不一定板着面孔。
丹纳的《艺术哲学》、莱辛的《汉堡剧评》,读来兴味无穷,谁能说没有见解呢?
鲁迅的评论,嬉笑怒骂,冷峭犀利,谁能说没有见解呢?……
评论还需要平易近人、生动诱人,需要千姿百态。
两年前,王蒙同志曾呼吁“把文艺评论的文体解放一下”。这呼吁虽然切中评论的流弊,但似乎没有引起更多评论工作者的真正重视。现在,各条战线、各行各业都在实行改革,文艺评论的文体不也应该改革一番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