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侨乡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2-25
第8版()
专栏:大地

侨乡春
陈瑞统
在风光秀丽的闽南侨乡,每年新春都洋溢着富于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欢乐气氛。东西塔下的泉州古城花灯高悬,彩龙飞腾,令人眼花缭乱;晋江两岸的侨乡村镇,新楼连片,弦歌四起,更加充满迷人的春意。我在福建著名的侨乡南安县欢度新春佳节,深感万般风情,余味无穷!
岁暮时节,这个拥有一百多万人口和近六十万海外侨胞的侨区大县,从县城溪美到诗山、洪濑、英都、官桥等集镇,用勤劳的双手开创致富道路的侨乡儿女,早已兴高采烈地准备举行各种民间文娱活动,纵情欢庆岁稔年丰的侨乡新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使这片一度十分贫困的土地恢复了勃勃生机。侨乡人民多么渴望能用自己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赞美富民政策带来侨乡巨变,抒发热爱祖国、眷恋乡土的深情呵!
从除夕至元月十五,真可谓“日日春节,夜夜元宵”。大街小巷,爆竹声声。瞧,规模盛大的“踩街”活动开始了。这是一种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化装游行,由侨乡青年男女扮演《陈三五娘》、《白蛇传》等家喻户晓的地方戏曲人物,或固定在彩车上徐徐行进;或踩着高跷且歌且舞。格调明朗诙谐、节奏轻灵欢快的“彩球舞”,又名“亚仙踢球”,是一个妙趣横生的民间舞蹈。彩球流星般飞舞旋转,表演者频频用手、脚、肩、头,托、踢、顶、碰彩球,动作娴熟,配合默契,尤其是扮演女丑的角色,更是眉飞色舞,神气活现。
踩街队伍中出现的英都侨乡的“大鼓吹”也十分引人注目。由一群民间艺人吹奏唢呐叩击锣鼓,汇成一片浑厚深沉的乡音,响彻长空……如果说文艺是一面时代的镜子,那么透过这人山人海、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令人感受到侨乡人民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似火热情。
迷人的夜色降临了,缤纷的灯火灿若繁星。由许多能工巧匠精心制作的无数花灯,千姿百态,精妙无双。“上下楼台火照火,往来车马人看人。”一盏盏玲珑可爱的花灯悬挂于大街小巷,吸引着无数赏灯人流连忘返。
据《宋书》记载:“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可见侨乡花灯源远流长。无论是料丝花灯、龙凤灯、鲤鱼灯、孔雀灯、走马灯,还是“金鸡报晓”、“玉兔望月”、“宝塔生辉”、“哪吒闹海”等等品种繁多的花灯,无不寄托着吉祥如意、民富国强、万象更新的深刻寓意和美好祝愿!远归故里的海外游子看到侨乡的男女老少徜徉灯市的动人景象,心中真有说不出的欢慰。
灯火交辉的元夜良宵,另一桩赏心乐事便是观赏“舞狮”、“跳鼓”、“南音清唱”等民间文艺节目。“舞狮”分为“文狮”、“武狮”两种。文狮色彩艳丽,眼睛、嘴巴能开能合,主要表演嬉戏玩耍。“武狮”又称“白眉青狮”,外貌古朴,传世较久,特点是把翻滚腾跃的舞狮与刚健骁勇的武术结合起来,跌宕生姿,体现了侨乡儿女开朗、豪放的性格。
“元宵景色家家乐,箫鼓喧天处处春。”失传多年的民间“跳鼓”,经过发掘整理,又与群众见面了。相传“跳鼓”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当时的百姓用这种鼓声引开奸邪,保护忠良。在“咚咯咯”粗犷的鼓声中,化装象《封神榜》中的雷震子似的鼓师腾跳顾盼,四位姑娘扮演仙女翩翩起舞。这边鼓声方歇,那边“南音清唱”开场。南音是中国古典音乐的一颗明珠,闽南人民和东南亚华侨、港澳与台湾同胞都很喜爱。在一阵悠扬的箫笛声中,回乡过节的海外侨胞与故乡弦友同台演唱。一曲《远望乡里》,牵动着无限情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