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民主出智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3-01
第5版()
专栏:

民主出智力
邓伟志
现在到处都可以听到开发智力、智力开发的声音。这是中华在振兴的标志。在以体力创造财富的作用降为次要地位以后,开发智力就成了第一位的大事。可是,开发智力谈何容易,引进人才,开发智力,总要付出一些代价,但也要讲究效益,以较小的代价开发出较大的智力,是在智力开发中不可忽视的一点。
有没有不用一分钱就可以开发出智力的事呢?我认为这是能够办得到的,是有现实可能性的。是不是只有个别单位能做到这一步而多数单位做不到呢?不是。不是个别,甚至也不是多数,而是所有的单位都可以分文不用而源源不断地开发出高水平的智力。这里究竟有什么法道呢?老实说,不是别的,就是那众所周知的两个字:民主。或者说四个字:学术民主。
所谓学术民主,就是学术上的是与非,理论上的长与短,不是靠行政命令来解决,也不是靠断章取义、无限上纲的“大批判”来解决,而是靠学术讨论和实践检验来解决。
所谓学术民主,就是要承认各种不同学术观点同时存在的价值。量中有质。只有拥有相当数量的观点,才会产生具有相当质量的观点。只有“鹤立”,而无“鸡群”,试问:鹤高在哪里?
所谓学术民主,包含着要正确评价错误观点的地位和作用,要对错误观点采取必要的保护。错误是正确的伴生物。错误会成为正确的先导。一个正确往往是十个错误换来的。不容许错误存在,无异于扼杀正确。再说,你认为错了的,未必就错;多数人认为错了的,也未必就错。有的无非是不合时宜罢了。远的不说,前几年不就有人发表了类似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观点吗?今天看,他们是先驱,可是在当时,他们中有些人却被认为是错的。
学术理论是智力水平的尺度。实行学术民主,就能把潜智力变为显智力。为什么有些人在“文革”前有创新,“文革”后有创新,唯独在那十年间无创新呢?还不是因为被专政工具压制了他的潜智力吗?这两年有些学者舍近求远,热衷于搞“史”,此风不可长。但怎么会刮起此风的?风源之一是怕犯错误。为什么怕犯错误?原因之一是有人主张,对学术讨论会上发表的错误言论,要整理材料,送原单位进行批评以至斗争。
要斗人家,人家自然要选择安全系数大的路走,人家自然是有话不说,更不写。明明是个“大智”,有研究,也要装得“若愚”,声称“没研究”。
实行学术民主,有利于集思广益,变小智为大智。智者离开集体就要变为无智。知识需要互补,思维需要共振,大智要在学术讨论中涌现。如果在学术讨论上,彼此防一手,生怕人家整理材料送原单位,即使是千人大会也等于没“会”,空话讲上三年也讲不出新意。相反,没有顾虑,能推心置腹,几个钟头就能把智力开发出来。大家知道马寅初先生对节育有研究,可是在1957年2月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初期,他并未提出节育问题。会上毛泽东同志批评了生育的无政府状态,提出政府要设计划生育部。接着马寅初就节育问题发表了宏论。这就是思维共振,这就是开发智力。可惜后来丢掉了这种共振的产物,更丢掉了民主,以至把一个意义重大的智力成果扼杀了。大错一铸,就是二十多年,因此而在我国人口问题上造成的失误和损失,是有目共睹的。
可见,民主出观点,民主出理论,民主出智力。以民主开发智力是最经济、最便当、最有效的。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总不肯用它来开发智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