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建立起教育与经济的新联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3-03
第5版()
专栏:

建立起教育与经济的新联系
上海工业大学 雷风桐
上海工业大学是上海市领导的一所多科性的地方大学。1960年创建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八千七百余人,为上海经济战线培训厂长、经理近千人,培训工程师近千人,为第三世界培养留学生近百人。自1976年以来,受到国家级、省市级奖励的科技成果有五十六项。1984年转让的科技成果有八十八项,企业因此获经济效益数千万元。
学校在为经济建设服务过程中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从创建时的四个系九个专业发展到九个系二十三个专业,建立起四个研究所、十三个研究室,一个软件开发工程部,一个机械基础件研究中心,一个机械新技术开发中心。
经济要腾飞,智力开发是关键。上海要为全国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建设成具有多种功能的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按经济、科技各个发展时期的需要,及时地培养足够数量的符合质量要求的各种专门人才。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必须主动积极地加强与经济实体的联系,必须与经济发展协调动作,并尽可能早起步提前准备,以应急需。
为了加强同经济的联系,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学校整体结构要与上海经济发展相适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上海高等院校统一分工、我校的基础与可能等三个因素,我们确定了“改造传统性专业,发展新兴学科专业,增加第三产业需求专业,加强重点建设”的部署,把教学、科研、生产结合起来,为上海经济腾飞服务。
在改造传统性专业方面,主要是加强基础,引进新技术,扩大专业面。我们把最近五年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国内外引进技术的水平,作为改造专业的方向。
在发展第三产业学科方面,根据开放城市的需要,在管理工程系内增加工业外贸专业、经济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工业财会工程专业,成立预测与咨询研究所。
这些部署集中到一点,就是面向上海经济,研究上海经济,为上海经济腾飞准备条件,使学校整体结构同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
2、形成校、局、厂的联系网络群。
在业务方向明确后,跟着要使学校与产业局、厂形成组织上的结合,开展局校协作,沟通渠道。上海市政府批准成立了上海工业大学校务委员会,校委会由上海市经委主任任主任委员,计委副主任、科委副主任、外贸委副主任和校长、党委书记任副主任委员。九个局的局长和学校副校长任委员。这种组织形式使学校及时了解经济动态和社会需求,以便主动配合,并得到一定的经济支援。
学校的系、部与工厂、公司大力加强横向联系。我们要求有条件的教师尽可能兼任工厂顾问,围绕工厂发展,开展研究工作。
3、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建设校外培训基地,使学校教育逐步社会化。
地方高校为经济建设服务,必须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建设校外培训基地。为此,我们建立了干部培训办公室,在经委领导下,有计划地对大中型骨干企业的经理、厂长与党委书记举办为期四个月的轮训班。现已举办十一期,已有九百一十多人结业。
此外,为实现企业干部“四化”、培养第三梯队,我们举办了为期两年的干部专修科,已有两期毕业生,回厂后已有三分之二学员担任厂级领导干部。这种先培养后任命的做法,是选拔干部的正确途径。
4、发挥高校科技优势,分层次地形成科研服务结构。
我校几年来科研选题坚持了面向经济的方针,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重视学科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接受了五百六十六项科研任务,已完成二百四十七项,其中通过鉴定一百五十二项,绝大多数成果都得到了应用。仅材料科学与冶金工程系完成的十三项成果,每年就可增收七百七十五万元,节省外汇一百四十五万美元,节电九十八万度。
面向上海经济,为上海经济腾飞服务的实践,使我们获得两点认识:
首先,要消除学校与社会的隔离状态,推倒无形的墙,敢于与社会、企业建立起新的联系。钱伟长校长到校后,提出工大教改方向的第一条就是推倒学校与社会、系与系、教研室与教研室之间三重墙。这几年凡是这样做了的单位和部门,都取得了良好效果。隔离墙被推倒了,办学路子越走越宽了,学校也逐渐活跃起来了。
其次,在力量安排上要分层次进行全面部署。要有“主力部队”,也要有“地方部队”和“游击队”。“主力部队”要承担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这是学术支柱,要由学校领导亲自掌握。各个系则可按学科专业发展和经济开发需要来选择课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性科研,成为“地方部队”,这支力量由系掌握。众多的技术革新与应用新技术的智力服务项目,则放手由教师签订协议,也可组织研究生科技协会、大学生科技协会或毕业设计(论文)来完成,取得当年得益的效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