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阅读
  • 0回复

科技体制改革的新进展 上海出现二千多个科研生产联合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3-08
第3版()
专栏:

科技体制改革的新进展
上海出现二千多个科研生产联合体
本报讯 通讯员顾文兴、记者肖关根报道:上海近八百个研究单位、四十五所大专院校,与市内近千个企业及全国二十八个省、市、区的一千多个企业建立了二千零二十二个科研、生产联合体,冲破了封闭式的科研体制,加快了技术商品化的步伐,有利于形成一支新型的企业家队伍。
上海的科研、生产联合体,是近几年来各个科研、教育和生产单位根据各自的需要,自愿结合建立起来的。双方既讲协作风格,又遵循经济和科研工作规律,讲究经济效益,明确经济责任。不同的单位,因地制宜,采取了多种联合形式。主要有:松散卫星型、行业和地区全面开发型、技术经济实体型、工程承包型、多元复合型、开发重大新兴技术与形成新兴产业一体型和国际合作开发型七种,每种类型的联合体都已经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科研、生产联合体是改革的产物。它不仅是科研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还涉及到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在科研机构内部,也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以适应联合体发展的需要。因此,它又推动了科研单位和工业企业的改革。上海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和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都是市科研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他们在建立科研、生产联合体的同时,还实行了科技成果有偿转让、院(所)长负责制、干部聘用制、人员定编、课题承包、课题组自由结合、定量考核、奖惩等制度,使大小改革配套进行,效果很好。如机械工艺研究所与生产单位组成联合体近四年来,共推广应用了二百多项科技成果。全所做到了不要国家拨款,经费自给有余,还用自己留成的科研发展基金更新了价值近四百万元的技术装备。纺织科学研究院去年承担了行业的生产技术开发项目二百多项,比改革前增加了两倍,全院减少国家事业费三分之二,科技人员的收入也有了较大提高。
联合体还有利于培养造就一批既懂技术又会经营的新型企业家。每个联合体中,一般都有一至三名科技人员或教师出任厂长、经理,专门或兼职从事联合体的经营、管理工作。全市有二千多名科技人员和教师从事这些工作。他们中的不少人在领导一个企业后,使企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