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她把心留在祖国——记旅日华侨翻译家林芳(俞馥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3-09
第8版()
专栏:

她把心留在祖国
——记旅日华侨翻译家林芳(俞馥英)
本报记者 刘虔
我在采访一次中外作家会议时结识了她。
为了旁听这次会议,林芳(俞馥英)从东京专程飞到北京。她给我的名片上印着:早稻田大学文学部讲师。
她的身体瘦小而羸弱,看得出有点贫血,神情儿也有点憔悴。她告诉我,那是因为当年在长崎受过原子弹的辐射落下的后遗症。
五天之后,她要飞回东京了。这时,我才知道,她是自费参加这次会议的,自付路费之外,还得除去几天的工资。我说:“这么一来一往,几天工夫,您破费不小呀,而且您身体又不好!”她微微一笑,低声说:“能够亲自向日本读者介绍祖国文坛的近况,我心里很高兴。”
她祖籍福建。从祖父那一辈起,就到国外谋生。异国他乡的风雨,使她从小就有自强不息为国争气的志向。十八岁时,她凭着自己的学力,考上著名的津田塾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母亲谆谆告诫她:“学而有成之日,应是报效祖国之时。”1955年大学毕业后,她即辞母别亲,回到国内,投身到建设新中国的行列中。令她遗憾和痛苦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四人帮”最猖獗的时候,她不得不别夫离亲,怀着对祖国的眷恋,回日本了。她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虽然最后下决心暂时留在日本,但我的赤子之心仍留在祖国。”在国外,她无时不思念祖国,总想为祖国做些有益的事情。她选择了译介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的工作,以此增进日本人民对中国的了解。这几年,她先后翻译出版了《纪念周总理文物选编》、《寥天——周总理青少年时期的诗词十四首》、长篇报告文学《命运》、《中国姑娘》,以及一些反映祖国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和新闻纪录片。去年秋,她翻译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在日本颇有影响的大型杂志《中央公论》发表后,立刻博得读者的广泛好评,被日本报刊誉为“名译”。著名文艺评论家进藤纯孝还特地向她写信祝贺,信中说:“译文精彩极了,也许是由于译者对作者或女主人公产生的共鸣,使译文获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吧。”事实正是如此。她自己就是一个饱经忧患的中年知识分子,所以才有可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灵魂。
她的这些成果,有日本朋友的帮助,更凝聚着她拚搏的热血和心力。在竞争激烈的日本社会,一个年过半百的妇女谋生尚且不易,要想搞一点事业,就更其困难了,何况她还有病痛缠身。为了支撑一家的生活费和孩子的教育费,她白天要在四五个工作单位之间奔波,晚上还要在家里给私人讲授中文,且有许多家务事压在身上。真正能坐下来搞翻译,是在晚上九点以后,要到午夜一两点才得休息。她说:“我自知身体不好,不知何时就会倒下去,因此,我想在能活动的时候尽可能多做点工作。不管如何,我还是要向前拚的。这是我对祖国文学事业的一片心意。”是的,对于她的这种拚搏的生活,她似乎早已习惯了,习惯了在时间的挤压下,为了她的心愿,去泼洒她的心血……(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