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有林面积三十多万亩 价值达两亿五千万元 宿县造林十三年建成“绿色银行” 去冬今春首次领取两千多万元“利息”,平均每户农民增收百余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3-11
第1版()
专栏:

有林面积三十多万亩 价值达两亿五千万元
宿县造林十三年建成“绿色银行”
去冬今春首次领取两千多万元“利息”,平均每户农民增收百余元
据新华社合肥3月10日电 (记者张传宣)历史上缺林少柴、多灾低产的淮北平原如今林茂粮丰,六畜兴旺;而宿县则象镶嵌在这片平原中部的一块光彩耀眼的翡翠。由于坚持植树造林,这里的农民已在“绿色银行”中“储蓄”两亿五千万元,并开始分期取出“利息”。
记者最近在宿县采访,亲眼看到这里的沟渠、道路两旁,到处堆放着刚采伐的泡桐、刺槐、杨树的树干,而采伐过的林地上很快就栽种了新树苗。县委书记王昭耀指着疏密有致的林网、纵横交错的林带,风趣地说:去冬今春,我们县的“绿色银行”第一次交付出七万多立方米木材——价值为两千多万元的“利息”;仅此一项,全县平均每户农民可增加收入百余元,最多的户可达两三千元。
在一块贫瘠光秃的原野上建起郁郁葱葱的“绿色银行”,这是宿县县委、县政府以造福子孙后代的远见,带领群众十几年坚持造林的结果。全县人民从1972年起就开展植树造林。这些年宿县换了好几任县委书记、县长,但不管是谁,都不忘把植树造林这个班交接好。这一点是宿县植树造林取得成绩的一条重要经验。如今,这个县的有林面积达到三十二万多亩,林木覆盖率已由七十年代初的2%提高到8.6%。
既讲究生态效益,又讲究经济效益,这是宿县林业发展快的又一个重要经验。十几年来,他们不仅把植树造林纳入“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规划中,而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土壤、林业资源、经济条件和农民的要求,将全县划分为:山丘水土保持林、经济林区,黄泛平原防护林、用材林区,河间平原防护林、薪炭林区等;既各有重点,又做到长短结合,让农民很快能得到实惠,提高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去冬今春,宿县人民又掀起新的植树造林热潮。他们为了加快实现建设高标准的大地园林化、农田林网化的目标,全县已由过去的一年一季造林变为一年四季造林和护林,仅去年秋、冬就搞农桐间种八万多亩,更新农田林网十万多亩,更新公路两旁林木三百五十公里,树木成活率都达90%以上。另外,还有一个新趋势在这里出现:全县已开始在群众中提倡发展花卉、盆景等,由绿化原野转向美化每个村庄、家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