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一业为主 多种经营——搞活大中型企业的一条途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3-11
第2版()
专栏:

一业为主 多种经营
——搞活大中型企业的一条途径
本报记者 石德连
企业门口的牌匾,往往标志一个企业的生产性质。然而,在搞活大中型企业的今天,老牌匾下添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新内容。钢铁厂为社会加工面粉、面包、面条;印染厂设计和加工款式新颖的时装;发电厂不仅输出强大的电流,还利用灰渣加工建筑砌块,用淡水养殖鲜鱼等,不少企业都在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多种经营项目。
这是“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方针给工厂带来的变化。大中型企业有资金、技术、设备、人才、信息等多方面的优势,不仅能够搞好“主业”,还有能力把这些优势扩展和“辐射”到社会需要的有关生产领域,形成新的企业群体和经济网络,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
首都钢铁公司在继续发展钢铁生产的同时,把多余的一万九千多名职工抽调出来,兴办民用产品公司、绿化公司、食品加工厂和矿山农牧场,六年间,实现利润平均每年递增20%。
江苏望亭发电厂打破了单一发电的传统做法,利用本厂的技术、资金、设备优势,发展了建筑砌块厂、印刷厂、商店、理发、浴室、家用电器修理和淡水鱼养殖等。去年,仅多种经营项目就创产值五百六十万元,实现税利一百二十一万元。
上述情况表明,“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符合大中型企业实际情况的。那种把一业为主和多种经营对立起来,忽视多种经营的观点是片面的。企业应该从单一生产、单一经营的旧模式中解脱出来,尽快把多种经营搞上去。
“发展多种经营的副业要围绕企业的主业进行”,这是许多大中型企业的一个重要体会。广州铁路局所属单位,以客运“一条龙”和货运“一条龙”服务为主,除办好原有的为旅客订票、送票,为货主承运、包装外,还兴办了旅店、酒楼、商场和售货点等第三产业,去年全局多种经营获利一千二百多万元。既方便了旅客,又为国家增加了收益。
不过,也有人担心: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是不是又走“大而全”的道路?一些大中型企业的领导从两个方面说明,企业搞多种经营或综合经营,不会导致“大而全”。从企业内部看,绝大多数企业对多种经营项目,采取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从而形成一个个比较专一的经济实体。从企业外部看,通过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大中型企业把某些产品、部件的生产和加工扩散到小型或乡镇企业,不仅自己比较专业化了,还带起一批活跃的“配角”,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更有利于向专业化发展。例如,首钢在发展高、精、尖钢铁产品的同时,还有资金、技术能力生产其他产品。他们和有一定基础的甘肃、辽宁等省的企业合营生产铁合金、电焊条、水泥等,投资少,见效快,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实践表明,“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符合全局和局部的利益,是搞活大中型企业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大有可为的事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