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思想政治工作也要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3-11
第5版()
专栏:

思想政治工作也要改革
王元化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实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科学,而并不以臻于至善的绝对哲学自命。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本身不断地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次中央的《决定》,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最近几年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经验,同时一些具有胆识的经济学家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号召下也作了有创见的理论探讨,从而充实、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决定》的学习和贯彻执行,必然会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中间蕴藏着的极大的改革热情,推动改革的浪潮在全国城乡迅猛发展。新的形势也必然会出现许多新的思想问题和理论问题,要求人们来探讨和回答。怎样以中央《决定》为指导方针,在改革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实在是一个迫切需要探讨的新课题。
我们党一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许多值得重视的经验。我们对这些经验需要更好地作出系统的全面的总结,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也还需要进一步认识、掌握。另一方面,建国以来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也有某些值得引以为憾的不好经验,特别是一些“左”的做法。我们对待人的思想问题往往不是用说服教育的方法来解决,而是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去压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政治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变化。但是,我们有些同志一讲到做思想政治工作,仍习惯于开大会,做大报告,照传照搬,搞得很沉闷、很呆板,而不是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去切实地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有的同志不善于平等待人,循循善诱,疏导谈心,而是惯于耳提面命式的生硬灌输,或者说些不着边际的空话、套话等等。这些说明,进一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解放思想,在方式、方法上善于创新,抛掉那些不适应今天群众、特别是青年的思想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和方法,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力,才能适应改革的形势。
当前在各条战线蓬勃兴起的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和我们已经经历的革命不同,它是用在社会主义制度自身基础上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方法,去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不适合四化建设要求的各种体制。面对这样一场革命,群众中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很多,党内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也很多。我们一定要在改革中坚持思想先行,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去克服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和旧习惯势力给改革带来的各种阻力。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不同时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有人把我们的体制改革曲解为放弃走社会主义道路。面对诸如此类的错误论调,我们需要对当前的改革提出理论的论据,作出理论的论证。
建国初期,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无论从时代的使命,还是从青年一代的思想和心理状况来说,同五十年代都有不可同日而语的特点。我们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今天,我们正在实行搞活经济和对外开放,这个历史条件同五十年代相比有了很大变化。这就需要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中根据新情况,充实新内容,采用新方法。如果一味留恋、固守、照搬五十年代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经验,我认为是很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
今天我们的立足点,应放在探索做好八十年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上,创造新鲜经验来丰富和发展过去的优良传统。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认为,今天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开创新局面,也必须坚持这“三个面向”的原则。
面向现代化,就是要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面向世界,就是要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必须密切注视整个世界的新趋势,不但研究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方法,而且要善于借鉴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各种思想文化和社会科学成果。我们不能自外于世界,闭目塞听,搞与世隔绝的“封闭式”的思想教育。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教育人们眼界开阔,知识丰富,能够博采众长,补己之短,有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气概。面向未来,就是要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振兴中华的需要,把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注意力集中到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上去。
我们今天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在我们这样一个十亿人口、农民占八亿的大国搞经济体制改革,搞现代化,没有现成的经验和规范可借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也没有现成的答案。我国理论界过去受“左”的影响相当严重。有的同志一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往往照搬五十年代国外教科书的模式,把教科书当作不可逾越的信条。这次中央的《决定》,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突破了陈旧的、过时的传统观点和传统思想。其中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应作为马克思主义原则而列入我们需要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中。比如,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价值规律的关系,关于社会主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关系,关于价格体系和财政制度的改革等等重大问题,都是过去五十年代教科书所没有也不可能有的,从而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画出了蓝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从事理论工作和思想工作的同志,只有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办法,去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才有可能使工作出现新局面。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一向坚持的学风。目前,在一些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同志中间产生同现实“保持距离”的想法,这是心有余悸的一种表现。只有提倡自由讨论来加以消除,才能把理论搞活,打破窒息沉闷的空气。列宁曾经引用过歌德的话“生活之树常青,理论是灰色的”来说明实践的重要,理论是实际生活的概括,它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才能永葆青春。今天,生活中提出了许许多多思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相互配合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从实践中概括出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对改革问题作出有指导性的回答,也需要对国际上各方面的思潮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评论。所以,我们的理论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自觉地面向实际,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
理论联系实际,不是放松基础理论的研究。过去我曾以水涨船高的比喻,来说明基础理论和应用学科的辩证关系,但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去年当我们开始注意到新的技术革命挑战这一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问题的时候,我高兴地读到几位自然科学专家所发表的谈话,他们都认为,在重视应用学科的同时,不可忽视基础理论。我觉得,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面,也是同样必须注意应用学科与基础理论的辩证关系。
人类知识主要是研究自然、研究社会、研究思维三个方面。我们所以说人的思想工作很难做,就是因为人的思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科学领域。同研究自然、研究社会相比,我认为研究人的思维难度更大一些。人的思维秘密并没有全部揭示出来,许多思维规律还有待我们去探索。
思想是不能由别人来代替的。要改变别人的思想,必须唤起他的自觉。二千多年前荀子就说过,可以使别人的口不说话,却不能使别人勉强改变自己的心意,他觉得对的就接受,不对的就拒绝(“是之则受,非之则辞”)。行政命令只能强迫人去执行,却无法强迫人去接受他所不愿意接受的思想、观点。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掌握人的思维规律,了解各个不同的人的不同思维特点,掌握工作对象的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心理活动。
近年来,我们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已开始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鲜经验,注意研究青年的思想特点,注意吸收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下功夫探索思想工作规律,在实践中开始创造了一些好办法、好经验,尽管这是初步的,却是一个好的开端。到实践中去,总结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途径。
(原载《读书》1985年第二期,本报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