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致富路上新风歌——记河北赞皇县的几位农村干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3-19
第2版()
专栏:

致富路上新风歌
——记河北赞皇县的几位农村干部
本报记者 杨振武
老支书的心事
去年隆冬,一场大雪覆盖了冀西山区。一大早,于底村党支部书记张五妮迈着瘸腿出了门。他心里惦着村里的十几个“贫困户”:“大雪天,不知他们吃的缺不缺,烧的短不短?”
如今于底村富起来了。多数人家小日子过得挺红火。可是,那些缺少劳力或是赶上天灾人祸的户,村里还有十多家。
张五妮来到前街赵喜全家。三十五岁的赵喜全前年为给媳妇治病,欠了一屁股债。张五妮知道他会做木匠活,决定由村里借给他四百元做本,支持他搞木材加工。不到一年赵喜全就还清了外债。他看着踏雪而来的老支书,感动地流下了热泪。
从赵家出来,张五妮又拐进了刘俊月家,走到了刘富林家……从村南到村北,他见十几个“贫困户”的生活都有了明显改善,心里才踏实了。
“商品书记”的魄力
人们都说,院头村的支部书记米秋喜是“商品书记”。省、地区和县里都表彰过他,他也确实有商品经济的头脑。
其实,三十八岁的米秋喜当支书才有一年时间。他1970年从部队退伍回乡,当过生产队长、渔业队长,在社办厂干过锻工、修理工。1981年,他联合几户买汽车跑运输,后来到外县办起一个汽车修理联合体,搞得挺红火,没多久,就成了“致富户”。前年7月,米秋喜看到村里的商品生产没人挑头,毅然放弃外地的优厚待遇,回村联合三户农民,办起了罐头加工厂。他们立足当地资源,投产两个月,就获利三万六千多元。去年1月,米秋喜担任了支部书记。
米秋喜果然是个“人才”。上任后,他同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发展商品生产。他们以罐头厂为“龙头”,利用罐头厂的腥汤血水建养鱼场,用肉食罐头剔出的骨头建骨粉厂,用水果罐头的下脚料建果酒厂,还筹建了瓶盖厂、印刷厂,解决了罐头生产的商标和包装问题。米秋喜还组织人到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购置设备,了解行情,寻找门路。不到一年时间,院头村就建起了大小十五个工厂。全村五百多名劳力,有三百多名找到了致富之路。
“拖车大王”的荣誉观
石路村四十二岁的农民武焕振,人称“拖车大王”。1982年,他联合十四户农民,进城开办了一个农机厂,两年多生产了一千多辆拖车。不久,他入了党,担任了企业的干部。
武焕振富了不忘众乡亲。他常说,几个人富是光荣,帮助全村人都富起来就更光荣。他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帮穷致富和社会服务上。在他的建议下,农机厂把40%的利润作为扩大再生产的基金,用这些钱又建起了服装厂、面粉食品综合厂、滑石粉厂和锻造厂四个联合体,安排了五十多个剩余劳力。经他联系操办,村里开办了振华贸易公司,帮助农民推销农副产品,调剂城乡余缺;集资兴建了一座库容四万斤苹果的储藏库;还安排了三十多个劳力到外地从事烧砖副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