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一个急起直落的副县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3-19
第5版()
专栏:剖析与思考

一个急起直落的副县长
1984年10月,吉林省白城地委批准了扶余县委给犯了严重错误的副县长张有生留党察看一年、建议撤销行政职务处分的决定。消息传出,人们议论纷纷。
1980年9月,并无突出表现的张有生,一因有大学文凭,二因年轻,再加上某些主管干部工作的同志有官僚主义作风,把他说得顶好,他在县人代会上出奇地被选为副县长。
张有生突然掌握了大权,埋藏在心里的以权谋取私利的欲念随之萌生并迅速膨胀。到了春节,他伸长手,从油厂里批出二百斤香油和一百斤豆油,和他有点关系的人都沾光了。
张有生当了“县官”后,便回家省亲,亲属鱼贯前来恭贺。张有生思念着如何用手里的职权为这些亲属谋点利益,安排安排他们的子女。
1981年初,张有生找到家乡所在地的公社中心小学的校长,提出要安排他的外甥女——一个初中二年级的降级生,当小学民办教员。1982年,张有生又让县教育局一名副局长安排他这个外甥女做了代理教师。
紧接着,张有生的哥哥和妹妹又各带一个孩子找上门来,要他把这两个十岁左右的小孩的户口迁到扶余镇,转吃商品粮。张有生通过熟人找熟人,用“空中飞”的办法,从公安局开出了两张“准迁证”,又在粮食局签发了吃商品粮通知书。
张有生有个在农村学校当教师的堂兄,长期病休。他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班,来找张有生。张有生找教育局的一位局长说情,又到人事局活动,最后抬出县长的牌子,迫使教育、人事两局同意其兄退休。为了让正在读初一的十四岁的侄子接班,张有生又在审批表上将他侄子的年龄改为十七岁,文化程度改成初中毕业。这个十四岁的孩子接班进学校后,竟成为一名念书的“职工”,月薪二十八元。一年后,学校又给他作了假鉴定,上报教育局批准转正定级,月薪调为三十二元。
张有生私下给自己定下一个“计划”,在他有权的时候,给每家亲属“安排”一个人。他把这叫做“不偏不向,平分秋色”。就这样,他从当上副县长到1983年末,利用职权在招工、参军、“农转非”等方面非法安置了九个亲属。
广大群众对张有生的所作所为早就不满,从1982年起,不断有人向有关部门寄检举揭发信。张有生知道后依然我行我素,并不收敛。
群众的检举揭发和张有生暴露出的一些以权谋私的迹象,引起了县委的重视。1983年11月,中共扶余县纪委组成调查组开始对张有生的问题进行初步调查。1984年5月,中共白城地区纪委和扶余县纪委组成联合调查组,共查出张有生非法安置了十个亲友,在八人的调转中搞了不正之风,问题性质严重。
调查开始时,张有生还满不在乎。当他的问题一件件被揭出来后,他按捺不住了,不择手段地阻碍调查工作的进行。调查组找他谈,他执迷不悟,反而诬告证人。县委书记集体和他谈话,他也不听,最后竟在众人面前撒泼,把写的检查材料抓成一团摔掉,狠狠地说:“我什么字也不签,你们愿怎么定就怎么定吧。”
张有生犯了错误,还如此有恃无恐,当然事出有因。他的问题被揭露后,县委有个别同志强调张“能干,工作有一定成绩”而同情他。直到后来,县委才统一了认识。
张有生所以执迷不悟,是因为在他身上有造反派的脾气。他在“文革”中学到了不少造反的手段,形成了唯利是图的人生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没有认真清理自己的思想,更未彻底否定“文革”对自己的毒害,反而常常流露出对当年造反生活的追念。 (吉林《党员之友》供稿)
张有生刚被选为副县长不久,就用人民赋予的职权谋私,非法安置亲友,大搞不正之风,曾几何时,成了昙花一现的人物。这是他放松自我改造、目无党的纪律的必然结果。这个事件还告诉我们,选拔中青年干部,一定要认真走群众路线,按照干部“四化”的要求,进行认真细致的考察工作。对他们不仅要使用,而且要帮助,有表扬,也有批评。这样,才能保证干部队伍的纯洁,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