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美国来的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3-20
第8版()
专栏:

美国来的信
於梨华
说老实话,小李,我个人认为,美国父母在这方面,实在对他们的子女太纵容了,给了他们太多的自由了。
现在中西交流频繁了,中国“客人”把许多中国稳定的家庭关系和传统带到了美国。最使他们羡慕的,是孩子们的“听话”、“守规矩”。尤其是家里有问题的青少年的父母,听到中国家庭子女对父母的孝与顺的事迹时,大有悔不当初之感。
你要知道,美国的种种社会问题中的青少年吸毒犯罪问题,正是由于家庭的不稳固而来的。
我并不是要说,美国的社会问题是从过早的“约会”而产生,但过早过分自由的约会的确带来了不少不必要的家庭的烦恼→分裂→悲剧。上星期我接到你的好朋友小青的信,她向我诉苦说,她在家里是如何的不自由,同朋友去看场电影,也要过五关斩六将的;交个新朋友,一定要带回家给父母及奶奶“过目”。她很羡慕美国青年的自由。其实,美国青年的这种自由,却是过早地耗费了精力,以致迷失方向。
现在告诉你一些大学生的“约会”情况。当年我读研究院时,美国流行的说法是美国女孩读大学,不过是去找适当的丈夫。成绩不错的、家里又能给经济援助的女生,多半进入贵族化的“八大女校”,既有名声,又接近东岸出名的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大学,近水楼台,择最好的配偶。这种侮辱女性的说法,是否确切,很难说。我个人认为,只是少数人有这种想法而已。但六十年代末“嬉皮士”时期及近二十年的妇女解放运动,改变了近十几年的男女关系。大学生的约会,不象七十年代那样“一本正经”了——男的来约,必定要西装革履,白衬衫、红领带,头发与皮鞋同等地刷得黑亮;女的应约,必定是长发如黑缎、衣裙如白云一般的盛装。而是非常随意的,牛仔裤一条、衬衫或毛衣,脚上灰不溜秋的健康鞋就可以了。男女一起看场电影,吃个点心,喝杯酒,也不一定要男的会钞,有时女的付,有时自掏腰包,一毛一角都算得十分清楚。
上学期,我开了一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妇女形象”的课,班上有个叫苏珊的女学生,很文静,也很用功,但每星期四的课她总是迟到半小时。起初我由她去,但她常常如此。一个月之后,我找她来问。她说她必需料理她男朋友的饮食,因为他不久前出车祸,断了腿,坐在轮椅里,没人照顾他。她只有这个时间有空,因为她为了他,得做两份半时工,援助他的开销。哦,我说,他是你未婚夫,还是男朋友?不,她说,他只是她以前的男朋友而已。“他家里呢,难道不照料他?”我问她。“他家在中部,他也不愿加重家里的负担”,苏珊说,“而且,我有能力帮助他,因为我们以前要好过。您放心,我虽然迟到,但我会把这门课读好的。”她确是读得很好。
现在的美国大学女生,一点没有扭捏作态,待人处事,自有一种豪爽之气。有人来约会,当然好,没约的,也不在乎(当然在乎的也有)。衣饰打扮,反而没有中学女生那么着意,有的甚至脸上没有脂粉。
有些女学生进大学时已有了固定的男朋友,她们就不同别人约会。她们的电话费常常超过她们每月半时工所得的工资,因经常与她们固定的男朋友打长途电话。有些是进了大学、碰到合意的而进入固定期,那他们是无时不在一处的。很多到了二年级时,搬在一起住,俨然象一个家,学校固然管不了,父母当然也管不住,这种住在一起多半是一切费用两人平摊,一切工作两人平分,两人的社交行为也有一种默契。
从固定是否到住在一起而再到结婚呢?不一定。但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倒是比七十年代的老派,不象“嬉皮士”时期前后那么杂乱无章。一般的看法是八十年代的青年是“我的一代”,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责任感、有事业前途的人物;读的是实用的电脑、统计、商务、行政,找的是年薪高、保险牢的商业机构的职位,要的是不做白日梦、不乱搞男女关系、知道治家理财的女性做妻子。大体讲来,八十年代的男青年要比女青年实际得多。
大学里当然也有没有“约会”的男女,他们也并不是闹同性恋的,也不是七丑八怪的,也不是反对社交的。只是没有“碰上”,或是不积极去找,或是选课既多打工又忙、实在没有时间精力去约会的。但说来你不相信,他们都不象高中生没有约会时受到别的同辈间的舆论压力。不会有人讥笑,更不会有人觉得奇怪。
1984年10月29日于南斯拉夫
贝尔格莱德旅次
(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