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改革科技体制,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赵紫阳三月六日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3-21
第1版()
专栏:

改革科技体制,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赵紫阳三月六日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内容提要:为了更好地进行四化建设,为了迎接新的技术革命、科技体制非改不可。科技体制改革应当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稳步前进,力求避免大的震动和损失。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随时总结经验,逐步完善。
改革科技体制,目的就是要动员千军万马上山摘桃子。千军万马,是指整个科技界、知识界。上山,是指投入四化建设的洪流中去。摘桃子,是指把创造出来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四化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改革科技体制一定要牢记这个根本宗旨。当前最迫切的,是要把我们现有科技力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之对经济建设作出在现有条件下可能作出的最大贡献。
在改革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老年知识分子和中青年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科技面向经济建设,既要面向大中企业,也要面向小企业、乡镇企业。提倡人才流动,方向是正确的。
改革,开放,搞活,既向科技界提供了新的条件,也向科技界提出了新的任务。科技体制改革,不单是科技界的事情。科技界,教育界,企业界,还有国家的各有关部门,大家都要努力,实现预期的目的。同志们!
这次会议集中讨论科技体制改革,讨论得很认真,很热烈。
面临着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现在许多国家都在讨论科技体制问题,研究对策。苏联和东欧各国在研究,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在研究。他们存在的问题并不相同,但强调的重点颇有类似之处,都是要推动科技和生产进一步结合,使科技和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以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新形势。
我国现行的科技体制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曾经显示过可以集中力量解决某些重大科技课题的优点,但现在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我们四化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的要求。这种体制的一个极大的弊端是科技和生产脱节。大家对这个问题都十分关切。近几年来,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每年都要专门讨论几次科技工作,在讨论经济工作时也经常结合讨论科技工作。无论是专题讨论还是结合经济工作讨论,着眼点都是想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这个方针是正确的,大家都在贯彻。讨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也都力求体现这个方针。我们既要通过技术改造,使原有企业转上新的技术基础,也要建设一批用现代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新企业。技术进步在四化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们制定了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的政策,也制定了鼓励科研单位为企业服务的政策,尽管还不够完善,但都在逐步落实。情况确实是在一步一步好转。但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方针、规划、政策、体制四个方面必须配套。现在应当着重解决体制问题。
科研和生产之间,本来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应当有横向的、经常性的、多方面的、千丝万缕的渠道。我们过去的体制,把它们之间直接联系的渠道堵塞了。科研单位只有一条垂直的对上负责的系统,没有通向社会、为生产单位服务的渠道。长期以来,科研工作不能适应生产的需要,有需要的成果又往往成本太高,或技术上无法配套,很难在生产中应用推广,原因就在于此。这是老问题了。多年来,大家都着急,都不大满意,想改变现状,又似乎无能为力。在老体制的框框里打主意,确实很难改变。当然,出路是有的。出路在于改革。
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两方面都得改。经济体制正在改,情况已经起了很大变化,并将继续发生更大的变化。现在对科学技术最热心的,第一是农民和乡镇企业,可以说是如饥似渴。集体企业和国营小企业也有了紧迫感,很积极。大中企业的情况就不同了,相形之下,它们中间的不少单位,变化还不够明显,对技术进步的要求还不够迫切。这种现象,乍看有点反常,其实不是没有原因的。企业的活力越大,竞争越激烈,对科技的要求就越迫切。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是逐步推开的。农村经济,乡镇企业,改得最早,搞得最活,它们在竞争中体会到技术落后的苦头,也尝到了依靠科学技术的甜头。竞相采用新技术,已成为它们的内在要求。集体企业和国营小企业也放得比较活,有了采用新技术的压力和动力。大中型企业目前还不够活,但这是暂时现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它们也会跟上来的。因此,现在是把科技体制改革提到议程上来的时候了。再晚,就会误事。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为了更好地进行四化建设,为了迎接新的技术革命,科技体制非改不可。
二、现在,经过调查,试点,多次座谈,十易其稿,形成了一个文件。对这个改革方案应该怎样估价?能不能解决问题?有没有副作用?正反两个方面,都得仔细考虑。最后当然只能靠实践来检验,而且也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完善。但是,事先总是尽量考虑得周到一点为好。大家已经发表了很多意见,讨论得很好,今天我也简单地谈一些看法。
现在设想的新的科技体制,和原来的科技体制相比,有许多不同。主要的一点是考虑了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我们的科技体制必须与此相适应。三十多年来的经验证明,在存在着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无视商品货币关系,无视价值规律,无视经济杠杆,同经济有关的事情就办不通。硬要去办,常常是事与愿违,劳而无功,最多也只能是事倍功半。你要农民向城市提供粮食、棉花、肉类,下死命令不行,最重要的是得按照价值规律同农民打交道。你刮共产风,平调,农民就不干。你要各行各业支援农业,也得讲价值规律。如果谁支援谁赔钱,越积极越吃亏,一天两天可以,长期就办不到。科研也是这样。要科研面向生产,就必须承认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就应当允许绝大多数技术成果成为商品。要使科研单位为全社会服务,就必须打破条条块块的限制,开拓技术市场。要科研单位经常地主动地到企业里去找课题,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由国家拨款的制度。要科研单位与生产单位休戚相关,就应当通过技术合同等多种经济办法,使他们在利益上联系起来。试点的经验证明,运用这些经济手段,非常见效,多年来三令五申解决不了的问题,有的地方开始得到解决。技术成果很快发挥了作用,社会增加了财富,企业得到了好处,研究所也壮大了力量,添置了设备,科技人员增加了收入。生产单位和科研单位都很高兴,劲头都很大。当然,试点的单位只有五百多个,不算很多,时间也不长,但可以看出一个方向。沿着这个方向发展下去,科研单位和生产单位之间的关系肯定还会进一步发生变化,支持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体系就能够逐步形成。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在互有需要和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将会出现多种形式的科研和生产的联合。研究所内部也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大批既懂科技又懂经营的新型管理人才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造就出来。
有两个不大好解决的问题,这次文件上有意识没有提。一个是有些研究所,水平很低。一个是有些研究所,人员过多。这两个问题,都应该解决,也有办法解决。但目前不必把过多的精力牵扯在这些事情上,操之过急没有好处,单纯用行政手段也难以奏效。转上了新的体制,科研单位之间出现了竞争,大锅饭吃不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形势也就成熟了。当然,从领导上来说,要积极地帮助他们提高,安排那些不适合在科研单位工作的人改行。
在酝酿和讨论过程中,同志们提出了一些问题。有的怕步骤过急,震动过大,打乱研究工作的秩序,特别是怕影响重大攻关计划的进程。有的怕忽视必要的基础研究工作,影响科技研究的纵深部署。有的怕事业费削减过猛,一时难以做到经费自给等等。这些顾虑都值得重视。现在提出的改革方案吸收了大家的意见。第一,对重大的科研课题,包括重大的攻关项目在内,可以继续实行计划管理,也可以由国家同研究单位签订合同。计划管理这种形式要保留,对实行计划管理的项目,也要提倡采取招标承包等新的手段。技术成果商品化有多种形式,既包括企业在技术市场上向研究单位购买技术成果,也包括研究单位同政府部门签订科研承包合同。第二,在改变拨款制度的同时,对事业费如何管理,采取了慎重的态度。对不同类型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机构,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有的不削减,有的少削减,有的要取消,但对后两种情况,都不是骤然削减,而是分步骤实施。这样,可以使研究机构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削减下来的事业费仍将全部用于科技,而且通过新渠道投入科技事业的经费今后将不断增加。第三,在推进开发研究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应用研究,并为基础研究提供稳定持续发展的条件,使各种不同类型的研究工作都能各得其所,协调发展。推行基金制,以同行评议、择优支持的办法代替“领导批条子”,还可以使研究经费分配得更加慎重,更加合理。
当然,现在的方案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但看来大的方向是正确的,构思是合理的。科技体制改革应当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稳步前进,力求避免大的震动和损失。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随时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我们不仅不要求一刀切,而且反对一刀切。过去政治运动多,形成了一种习惯,喜欢“刮风”。搞经济建设,搞开放,搞改革,不能靠“刮风”,要防止一哄而起,一拥而上,要多采取积累的方式,扎扎实实地循序渐进。
三、改革科技体制,目的何在?书记处讨论这个文件时,耀邦同志说,改革科技体制,就是要动员千军万马上山摘桃子。千军万马,是指整个科技界,知识界。上山,是指投入四化建设的洪流中去。摘桃子,是指把创造出来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四化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耀邦同志这段话很明确,是我们改革科技体制的目的。请同志们务必掌握这一点。改革科技体制,有许多工作要做,不要堕入烟海,把根本的宗旨忘掉了。第一,不要忘记千军万马。改革科技体制就是要解放他们,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他们的知识和才能发挥出来,使他们有用武之地。第二,不要忘记上山摘桃子。解放出来干什么?出成果,把又多又大又好的桃子一筐一筐摘下来,在经济建设方面作出贡献。这是我们的目的所在。至于经费自给等等,那都是手段,不是目的。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当前最迫切的,是要把我们现有科学技术力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之对经济建设作出在现有条件下可能作出的最大贡献。将来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其他问题都好办了。这是大道理,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评价我们科技体制改革是否成功,主要的、根本的、最后的标准只能看是否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也就是是否促进了我们振兴经济、实现四化的事业,而不是其他。
去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久,小平同志就尖锐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对科技体制改革来说,更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尊重知识,不爱惜人才,肯定没有希望。中央对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视的。实现四化,振兴中华,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不是资源,不是资金,也不是体制。我们国家基本上不缺资源。资金问题,从长远看,也是可以解决的。体制问题,现在就在改革,大有希望。最大的问题还是人才,缺乏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我们一定要看到,当今世界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更新的周期大为缩短,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经济能否起飞,有没有后劲,就要看科技工作和教育工作能否大大发展,人才问题能否顺利解决。我们在人才方面有两大问题:一是人才不足,二是现有人才的作用远没有充分发挥。比较起来,后一个问题更为迫切。新的人才当然要大力培养,但首先应该把现有人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现在的工作靠他们,为未来培养人才也要靠他们。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老知识分子和中青年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这里说的中年知识分子,不仅包括四十多岁而且包括五十多岁的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的骨干在内。在年龄问题上,对他们的要求应该同对行政干部的要求有所不同。科研单位、学校、企业、国家机关,都要切切实实为知识分子解决具体问题,特别要注意知识分子的合理报酬问题,一定要逐步而又切实地解决好。
听说,有些同志对人才流动表示担心。总的来讲,提倡人才流动,方向是正确的。现在的流动,大部分是流向搞活了的小企业,因为它们生产搞活了,需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小企业需要科技人员,它们过去长期分配不到大学生。不少大企业和研究所又积压了相当数量的科技骨干不能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有一部分技术人员转向小企业,这是无可非议的。当然也要防止副作用。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应采取简单的行政办法去堵,而应通过疏导的办法,因势利导,存利去弊。最近有个材料,上海有个工厂有四个技术骨干被小厂拉走了,原定的攻关计划无法继续进行。要注意防止出现“老基地垮掉了,新企业又上不去”的现象。为了缩小副作用,可以规定一些办法,例如必须保护原单位的技术权益;科技人员必须在半年或一段时间以前向原单位提出申请,办理正式离职手续后才能离开;以及规定最高工资额和开征某种所得税等等。现在确有一些技术人员,流入新单位后,工资待遇过高。这种现象,反映了人才奇缺。随着今后小企业技术人员的增多,随着技术市场的开拓,特别是随着骨干企业对技术人员工资待遇的改善,大多数技术人员是可以稳定的。
把千军万马动员起来,摘桃子的问题就好办了。摘什么桃子?大桃子小桃子都要。请同志们注意一个趋势:现在经济建设对科学技术人员提出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要求。
农村越出了单一粮食生产的小天地以后,多种种植业,多种养殖业,各种类型的乡镇工矿业,在产前产后包括咨询、服务、储存、运输和深度加工等各个环节上,都在不断地向科技界提出新的要求。
小企业不可小看。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对中小企业的作用重新进行估价。小企业,包括乡镇企业在内,机制非常灵活。这种很有活力的组织形式一旦同科技力量结合起来,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我们四化建设中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面向经济建设,既要面向大中企业,也要面向小企业。
能源、材料、交通、通信、机械、建筑、消费品等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技术改造的任务,存在着大量的生产技术问题急待解决。我们既需要很先进的技术,也需要“不显眼的”适用技术。世界银行最近关于中国经济的考察报告也说,在中国,大量地不断地采用“不显眼的”技术,比采用非常先进的技术更重要;缩短同一行业中先进工厂和落后工厂在技术上的差距,比兴建少数最先进的工厂更重要。我认为,这是符合我国现阶段量大面广的企业的情况的。
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消耗,对于所有工厂都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在我国工业品的成本构成中,原料、材料、燃料的消耗一般占百分之七十五左右。降低消耗,潜力很大,可以提供显著的经济效益。国内市场的需求已经起了变化,产品结构必须相应变化。国际市场的竞争更是日益加剧,首先是质量方面的竞争。质量比不上人家,只好放在地摊上贱卖。高技术的产品,一时比不上人家,还情有可原。有些事情实在说不过去。在西欧的文字中,瓷器和中国是一个词,瓷器来自中国,是中国的象征。但我们现在大量生产的瓷器远远不如人家。同样是衬衣,人家一件可以卖到几十美金,我们只能卖几块美金,而国际市场上的纺织品配额,只讲件数,不讲金额,我们就吃了亏。这样的事情多得很。我看要出榜招贤,科技界责无旁贷,同企业界一起,首先把我们各类出口产品的质量一步一步地提高,变劣势为优势。
综合利用很有前途。在旧体制下,一涉及两个部门,综合利用就发展不起来。现在情况正在起变化。国务院正在研究这个问题,准备确定一些鼓励综合利用的政策。特别是大厂,通过综合利用,过去的大浪费就可以成为大潜力。这方面,有许多能产生重大效益的课题。
改革,开放,搞活,既向科技界提供了新的条件,也向科技界提出了新的任务。几年来,国家花了很大的投资从国外引进技术,今后还要继续这样做。使用单位和研究单位、制造单位之间,应该彻底打破部门和地区的界限,同心协力,加速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发展的过程,共同提高我们的生产技术和研究工作的起点,加强我们自主开发的能力。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希望通过改革,出现新气象,取得重大进展。
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势必影响全世界,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人估计,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遥感遥测技术等方面,有可能首先出现具有重大效益的突破。我们必须密切注意新技术革命的动向,及时掌握信息,定期作出分析。这方面的工作,现在已经开始了,今后要把经常工作建立起来。这对我们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建立,对我们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的确定,关系重大。
同志们!我们的国家是个发展中的大国,需要各种门类各个学科的科学技术,需要各个层次的科学技术成果。各方面的科技人员,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千军万马,勤学苦练,无非是要有用武之地。过去,是我们体制上的一些弊病束缚了科技人员积极性的发挥。解放科学技术生产力,出人才,出成果,为人民造福,这是科技界自己的愿望,也是我们大家的愿望。科技体制改革,国家科委和各级科委当然要负起责任来,但这不单是科技界的事情。科技界、教育界、企业界,还有国家的各有关部门,我们大家都要努力,坚定而又有步骤地推进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实现我们预期的目的。(附图片)
赵紫阳在会上讲话。 新华社记者 杨武敏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