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科技信息下乡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3-21
第3版()
专栏:

科技信息下乡记
冯孟春 张利平
逼上服务新路
河北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是全省首屈一指的科技文献宝库,它拥有三百二十八万册国内外科技期刊、样本,二百七十八万件国外专利,拥有现代化的检索工具书。在这里工作的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识分子八十九人。
可是,这么好的条件,多年来却没有得到很好利用。每年花费几万甚至上百万元买来的资料放在地下室,无人过问。有的阅览室每月只接待读者十七人次,平均每天不足一人。
情报研究所不能有效地为社会提供情报服务,还有多少存在的必要?科技情报人员坐不住了。大家议论纷纷:科技情报工作也必须转轨改型。只有敞开大门,面向经济建设,把科技信息送下乡,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才会有出路。
1984年11月14日,他们在古城正定举办首届科技情报信息交流交易会,引起了轰动。有些样品刚一摆出,立刻围上来一群人争着要买,相执不下。工作人员无奈,只好请县科委的同志出面解围。交易会仅进行了四天,便洽谈技术转让项目一千多个,出售信息一千五百多条,接受各种咨询二千多人次,出售各种科技书刊二千五百多本。农民说:“我们有钱、有人,就是不知道该上哪些项目,你们提供的信息真是雪中送炭。”
敞开高楼深院
11月30日,情报所副所长李元道在省电台发表广播讲话,宣布:如果谁需要科技信息,可与本所林大力同志联系。
这下,林大力那不足十四平方米的斗室成了全省乡镇企业、“两户”、“一体”注目的地方。电台广播后仅两个月,就有两千多人次来访者、九百多封咨询信件,涌向由他任组长的新产品信息开发组。
三十七岁的林大力,以前总是抱怨有劲没处使,如今却有点招架不住了。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开饭铃响过好长时间了,林大力他们还在解答来访者的询问。当他们匆匆忙忙赶到食堂时,饭厅早就空无一人了。
有一位老人来信,要求提供一种力所能及的技术,使他和老伴能自力更生地度过晚年。林大力和同伴们琢磨来琢磨去,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们给老人寄去了一份加工多味瓜子的资料,既不用多大投资,又不费多大力气,就能干起来,收入也颇可观。
在情报所,又何止一个新产品信息开发组在忙?如今,情报所的所有阅览室全部对外开放,连地下室也整理成了一个大阅览室,每天门庭若市。不仅工程师、技术员找上门来,普通农民也大胆登门。他们不仅要寻求信息,还要求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文献室的同志耐心地把各种资料的查阅方法教给他们。
驰骋燕赵原野
情报所的同志把长期弃置的文献翻出来,精心筛选出食品、饲料、种植、养殖、五金、化工、建筑、小型机械、农副产品加工等近三千多条技术信息,加上有关实物样品,用科技信息“大篷车”送往基层。
“大篷车”来到新城县。这里的豆制品远近有名。为了让乡亲们了解更多的豆制品方面的信息,刘礼彦抱病查阅各种资料,编了一本“豆腐大全”,收集了七十六种国内外豆制品制作的技术资料。这本书在新城畅销如流。
“大篷车”驶过太行山麓、滏阳河畔、燕山深处、渤海之滨,行程九千二百里。有的用户冒雪步行几十里到会交易,就连北京、天津、山西、辽宁等省市的一些县、乡也慕名派人前来索取信息和资料。农民亲切地称“大篷车”为“带轱辘的财神爷”。 (原载《河北日报》,本报有删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