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东江纵队的抗日斗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3-22
第5版()
专栏:学点革命史

东江纵队的抗日斗争
广东东江地区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地区。东江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中央先后派张文彬、廖承志到广东和香港,加强组织工作和统战工作,准备开展抗日斗争。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广东大亚湾登陆,国民党军望风而逃。21日广州即告失陷。10月13日,党中央指示要在东江敌后开拓游击区。廖承志根据这个精神,在香港与曾生等研究开展东江敌后游击战争问题,决定由曾生等带领一批党员和积极分子到惠阳县去组织人民抗日武装。10月底,党的惠(阳)、宝(安)工委成立,曾生任书记。通过地方党组织和统战关系,弄到了部分枪支,于12月2日成立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曾生任总队长。随即发动群众,打击敌伪,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日军在大亚湾一登陆,中共东莞中心县委立即决定建立一支抗日武装。10月13日,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王作尧任队长,20日即与日军作战。11月下旬,东(莞)、宝(安)边工委成立。1939年元旦,东、宝、惠边人民游击大队成立,王作尧任大队长。为了加强对东江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领导,中共东江特委于1939年2月成立,林平(尹林平)任书记。5月成立了东江军委,9月又举办了游击训练班,为部队培训了近百名军事骨干。
党中央和广东省委十分关怀东江人民抗日武装,除派去军事干部加强部队领导外,为了适应统战工作的需要,还指示这部分武装不公开使用党领导的名义。这样,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于1939年4月改为第四战区第四游击挺进纵队直辖第二大队;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于5月改为第四战区第三游击挺进纵队新编大队,先后取得了国民党部队的番号,但仍保持完全的独立性。这种合法地位,更有利于发动群众和取得华侨及港澳同胞的支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群众、海外华侨及港澳同胞的支持下,部队逐步发展壮大,不断取得对日作战的胜利,初步打开了东江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局面。到1939年底,部队发展到七百人左右。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当局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在东江地区,他们先是想借日本人之手削弱曾、王两部,不料曾、王两部越战越强;后来又施展拉拢、诱惑的手段,也没有得逞。于是在1939年底开始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对我东江部队悍然发动军事进攻。1940年3、4月间,广东国民党当局纠集三千余人的武装部队,以优势兵力向曾、王两部发起围攻,东江人民抗日武装被迫转移至海陆丰地区。
6月初,廖承志由香港转来中央书记处5月8日电示,要曾、王两部返回东、宝、惠地区坚持斗争。根据这一正确指示,曾、王两部于9月返回宝安。为加强部队的领导,省委决定林平兼任曾、王二部政委。9月中,东江特委和军委在宝安县上下坪召开了部队干部会议,确定坚持开展敌后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并将曾、王两部改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第五大队。会后,分别挺进东莞县大岭山区和宝安县阳台山区,建立根据地。
1941年6月10日,驻东莞的日军长濑大队四百余人及伪军二百余人,分两路奔袭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中心区百花洞,妄图一举消灭第三大队主力。当日伪军进入百花洞附近时,部队和各乡抗日自卫队抢占四周高地,乘敌立足未稳,以密集火力给敌军突然打击。第一中队发起冲锋,和敌人展开白刃战。大队部和第二、三中队利用这个时机,将敌人严密地包围起来。敌军两次施放烟雾掩护,发动数次冲锋,也未能突围。直到12日,广州、石龙之敌出动一千余人,才将他们接应回去。这次战斗,敌死伤约六十人,大队长长濑在突围时被击毙,枪支弹药和战马损失严重。日军哀鸣道:“这是进军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
1941年12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下旬占领香港。这时,周恩来打电报给廖承志,让他组织力量,想尽一切办法将被困在香港的大批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抢救出来。经过省委、香港党组织和部队的周密部署和三个月的紧张工作,克服了许多艰难险阻,抢救出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等七八百人,并护送他们到达大后方。同时抢救出来的还有国民党第七战区司令余汉谋夫人、国民党官员陈汝棠等,以及国际友人近百人,胜利地完成了任务。这一次行动,在国内外获得良好的赞誉,得到党中央的表扬。
1942年是东江抗日根据地最艰苦的一年。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两面夹攻抗日军民。这一年又发生严重旱灾,更增加了困难。但是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南方工委于1942年1月在宝安县白石龙村召开会议,总结了部队三年来的成绩和经验,决定了当前的方针政策,将部队名称改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由于广大军民同心协力,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粉碎了敌人的多次“扫荡”和围攻。进入1943年,国际形势发生有利的变化,东江人民抗日武装也主动出击敌人,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胜利,部队和根据地都得到发展。部队人数从1942年2月的一千五百余人增加到1943年底的四千余人。
根据形势的发展和斗争的需要,党中央指示将部队番号改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1943年12月2日,东江纵队正式宣告成立。司令员曾生,政治委员林平,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作尧,政治部主任杨康华。公开发表了《东江纵队成立宣言》,宣布东江纵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军队。1944年元旦,在惠阳县坪山召开大会,庆祝东江纵队成立。纵队领导人发布了《就职通电》。
东江纵队成立后,更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扩大游击区,壮大力量;同时抓紧部队的建设工作,成立了东江军政干校,广泛开展练兵活动和杀敌竞赛。东江抗日根据地也抓紧建设,普遍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成立民众抗日团体,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到1944年8月,根据地和游击区人口达一百二十万以上。
东江纵队积极开展了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工作。曾营救出从香港日军集中营逃跑出来的国际友人和遇险的盟军飞行员多名。还应美军要求,经党中央批准,与盟军合作共同设立了情报站和电台,向盟军提供有关日军的情报。
1944年秋,东江纵队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挺进粤北,一度解放清远县城。1945年初,又派出两个支队开辟了罗浮山区抗日根据地;并组建第六、七支队,挺进惠东、海丰、陆丰地区。同年8月,集中主力一千余人,挺进粤赣湘边区,迎接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八路军南下支队,开辟五岭根据地。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由于美蒋的阻挠,各地日伪军拒绝向我军缴械。东江纵队向拒绝投降的敌人展开进攻,到9月底,解放了东江两岸、沿海地区和粤北的城镇六十余处,缴获一批武器和物资,收复大片国土。
八年抗战中,东江纵队在党的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一支一万一千多人的队伍。在远离党中央,远离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孤悬敌后,处于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夹击的情况下,紧密依靠群众,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转战东江两岸,深入港九敌后,挺进粤北山区,英勇打击敌人,积极配合全国抗日战场和盟军对日作战。在东江和北江广大地区,建立了根据地和游击区,总面积约六万平方里,人口四百五十万人以上,对日伪军作战一千四百余次,共消灭敌伪军一万余人。他们神出鬼没,采用灵活隐蔽的方式,经常使敌人猝不及防,被广大人民看作传奇式的英雄。因此,东江纵队终于成为中外共知的华南抗日战场上一支坚强的武装力量,成为广东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帜,对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反动派为篡夺抗战胜利果实,对东江纵队进行长期的军事围攻。1946年6月,根据国共双方达成的协议,东江纵队北撤山东。以后扩大为两广纵队,编入第三野战军。北撤时留下的小股部队后来发展成粤赣湘边纵队,最后与随第四野战军南下的两广纵队会合,参加了解放广州和广东全境的战斗。
(李小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