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从下而上论利弊 工厂自愿找“婆婆” 切合实际搞联合 重庆组建企业性公司 效果好:工厂经济搞活,公司经营服务找到出路,效益显著提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3-23
第1版()
专栏:

从下而上论利弊 工厂自愿找“婆婆” 切合实际搞联合
重庆组建企业性公司
效果好:工厂经济搞活,公司经营服务找到出路,效益显著提高
本报讯 重庆日报记者张定华报道:行政性工业公司如何才能真正过渡到企业性公司?重庆市经过三年多实践,采取从下而上论证的方法,按经济合理和工厂自愿的原则,重新组建公司。效果是:工厂经济搞活了,公司在经营与服务上找到了出路。政企职责分明,行政层次减少,横向联系发展。
1982年底,重庆市通过行政干预,把七百九十八个工厂按行业、产品、工艺等组建了六十九个工业公司。这种公司本身实际是行政机构,统管了工厂的产、供、销、人、财、物大权,在经委、工业局与工厂之间,增加了公司一级行政层次,更增加了条块分割,加剧了工厂无权,司、局、委无责,都向工厂分利的局面,严重地挫伤了工厂的积极性。
这一批被人们称为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短期内组建的公司,在生产与改革的发展中,愈来愈暴露出它的弱点。国务院扩权十条公布后,不少公司不愿把权放给工厂,工厂扩权落不到实处。随着简政放权的贯彻实施,公司的转轨变型、调整改组更加迫在眉睫。
于是,重庆市从去年11月起再次改组调整公司。这次认真吸取过去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一哄而起的教训,实事求是地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论利弊、比条件、看发展,从下而上予以论证;二是不用行政手段,工厂自愿找“婆婆”,可自由申请加入某公司,亦有权退出公司;三是从实际出发,不一刀切。公司与工厂既可紧密联合,也可松散联合,或仅保持合作生产、经济技术协作的关系。到今年3月10日止,已调整改革五十二个公司(包括新组建的十个公司),不需要调整的十二个公司,撤销一个公司。原组建公司的七百九十八个工厂,在这次调整中,有三十九个全民企业脱离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谋发展。
这次调整后的公司,有四种形态:半数以上是经营服务型。产、供、销、人、财、物都由工厂自主。公司对工厂主要是经营服务,两者是平等关系,经济联系。一些生产连续性较强的行业如钢铁、烟草等则仍保持统一核算的生产经营型公司。再就是纯粹服务型和兼有两种或三种类型业务的混合型公司。
在早一年改革调整的家具公司,已可看到很大变化和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该公司在简政放权之后,实行“多服务,不收权,物资调拨指标过路不收钱”的方针,撤销了所有行政科室,成立销售、供应、科研和人才开发服务四个中心,为工厂产前产后服务。该公司去年比前年产值增长26.8%,利润增长44%,长期亏损的家具七厂、九厂等均扭亏为盈,至此公司二十个厂均成为盈利企业,并出现一厂、四厂、木模厂等五个盈利一百万元以上的企业。  (重庆日报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