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成都市副市长潘兆清关心农村人才培养 温江农校从衰败中复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3-23
第3版()
专栏:

成都市副市长潘兆清关心农村人才培养
温江农校从衰败中复兴
本报讯 通讯员孙翔、记者蒋涵箴报道:成都市副市长潘兆清关心农业教育,关心农村人才的培养,他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把一所残破不堪、人心思散的温江农业学校办成全国重点农业中专。
温江农校建于1958年,到1967年止,已培养学生一千六百人。“文革”中农校停办,学校遭到严重破坏。1975年,温江地区决定恢复农校,但当时只有十五名教职员工,仪器设备全部被毁,图书资料散失,土地由生产队代耕,教师不安心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潘兆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到温江地区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而农村人才奇缺。据1978年统计,全省平均一万个农民中才有一点七个技术员,县以下基本上没有中等农校的毕业生。
科技靠人才,人才靠培养。温江地委下决心办好农校,派当时任地区副专员的潘兆清去抓。后来,潘兆清担任了成都市副市长,但他一直关心农校的工作。几年来,他为农校做了以下几件事:
一、充实师资队伍,动员调离农校的人员归队,并从科技干部中挑选一部分人到农校任教,同时又从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中选派三十六人到农校工作,这样就形成了一支素质较好、老中青结合的教师队伍。
二、解决办学经费。1981年,温江地委压缩其它开支,组织农口各局集资三十七万元,修起了三千七百平方米的食宿设施,为扩大招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982年又从财政上拨款二十七万元修建教职工宿舍,让教师们安心在农校工作。温江地委和现成都市委共为农校解决教学设施资金七十多万元。
三、调整农校的实验场地。温江农校的实验场地原来比较分散,离校较远。潘兆清出面与有关县、社、队商量,将分散的土地调整到学校附近,为教学工作和学生实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解决教职工子女就业问题。他与地区劳动部门协商,妥善安排了教职工子女就业问题。
五、合理解决教职工的调资问题。农校中年知识分子集中,应当调资的多,但安排调资的指标少,矛盾很突出。潘兆清和有关同志一起,一方面认真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同时又向劳动部门反映,合理安排了指标,使够条件的教职工基本都调了资。
六、爱惜人才,认真做好毕业生分配工作。针对目前一些单位缺人不要人、用人浪费人的现象,采取人事和农业部门一起发分配通知、财政部门承担经费的办法,妥善解决了毕业生分配问题。
温江农校复校九年来共培养学生三千三百五十人,为“文革”前九年的二点一倍。据六个县统计,现在农校毕业生担任县、局级领导工作的有十一人,乡级领导三十三人,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是各级生产、科技部门的骨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