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法国电影漫谈——写在“法国电影回顾展”开幕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3-23
第8版()
专栏:文化交流

法国电影漫谈
——写在“法国电影回顾展”开幕之际
艾敏
中国电影资料馆将于3月27日起陆续在北京、上海、长春、成都和广州五市举行法国电影回顾展,为我国广大电影工作者较系统地了解法国电影提供一次难得的机会。
法国是世界上电影事业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我国公映过的《勇士的奇遇》、《没有留下的地址》、《四海之内皆兄弟》、《巴黎圣母院》、《佐罗》等影片,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参加展出的数十部影片,反映了法国自三十年代以来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如三十年代的《郎基先生的犯罪》,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联合斗争;四十年代的《海洋的沉默》,通过细致的人物心理刻画和富于哲理的语言,表现了一个老人和他的侄女以沉默来反对德军占领的故事;六十年代的《瑟堡的雨伞》,以“唱”剧的形式表现了一对青年的邂逅和分离;七十年代的《死亡的实况》,以科学幻想的形式,描述了西方新闻界为制造耸人听闻的消息而不惜伤害人命的故事;八十年代的《女歌星》,则是一部抒情的惊险片,它以歌迷于勒的一段冒险经历,揭露了法国某些警官参与卖淫的罪恶活动。
法国电影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这次参加展出的影片,都体现了这一好的传统。然而,在表现风格上,法国电影工作者又表现了勇于探索的精神。五十年代末出现的“新浪潮”,是一次以青年导演为主的探索运动。如夏勃罗的《表兄弟》和《漂亮的赛尔日》,便摆脱了法国电影以往的俗套,以一种清新、简朴的笔调,反映了城乡青年的苦闷和彷徨;戈达尔的《疯狂的比埃洛》,则通过反映青年中“垮掉的一代”那种无理性的生活,阐述了一种存在主义的哲学。
法国电影工作者在探索的过程中,常常把电影同国内的文艺思潮相融合。如这次参加展出的《穿越欧洲的快车》,就是新小说派主将阿仑·罗勃·格里叶自编、自导的作品。影片并无完整的故事,只是作者对一部电影的构思过程。所以,作者并不明确片中人物的身份:主人公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贩毒集团的成员,也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侦缉组织的密探。总之,作者力图使样式和内容相混淆,如同新小说派的小说一样。(附图片)
法国电影《瑟堡的雨伞》镜头之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