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倔强的女电焊工刘桂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3-24
第4版()
专栏:

倔强的女电焊工刘桂芝
李英华
一个普普通通的女电焊工却闻名遐迩,她就是我国渤海石油战线第一个获得国际高级电焊工证书的女电焊工刘桂芝。
“我非争这口气不行”
1971年秋天,年仅十九岁的农村姑娘刘桂芝被乡亲们选送到渤海石油公司天津分公司当了工人。从此,伴随她的就是湛蓝的青天,洁白的云朵,粗大的管架,耀眼的焊花,她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四年。这十四年的路是多么难忘啊!
1981年,渤海石油公司平台制造厂承包了我国第一座按国际标准制造的导管架,按合同规定,参加制造者,必须经过严格训练、考核。得到中日双方聘请的国际焊接权威人士——美国船极社ABS专家的确认并发给6GR证书后,才有资格参加施工。为了打开对外承包的局面,厂里决定聘请外国专家来厂分期分批培训电焊工。以能吃苦而著称的刘桂芝被选中了,她是首批学员中唯一的女将。
当时,正值盛夏,骄阳似火,再加上弧光的烘烤,干不了一会儿,汗水就湿透了衣服。没几天,刘桂芝就起了一身痱子,顶着尖的痱子经汗水泡,象针扎一样又痛又痒,电焊时蹦出的火星烫起的一串串水泡,更是火烧火燎。这一切,这个倔强的女工都咬紧牙关顶过去了。然而,最使她不能忍受的,却是外国专家那怀疑的目光。
那是在培训中的第一次考核,刘桂芝的焊缝经X片检查不合格。可是,这以后,每当外国专家来现场指导时,他们对别的男电焊工也给予具体指导,而走到刘桂芝面前,连看都不看一眼,意思是,不用看了,看也不行。
刘桂芝的自尊心被触疼了,这个倔强的女工第一次流下了眼泪。
“难道,我要让外国人看的是眼泪吗?不!我要让他们看看中国妇女的骨气!”
她擦掉眼泪,振作起精神,又开始了艰苦的练习……
正式考核的日子快到了,外国专家又来现场指导。我国工程师又请他们看看刘桂芝的活,外国专家不得不用眼角扫了一下刘桂芝的焊缝。这一眼,令他们吃惊:啊,真是漂亮,干净,又光又平。
一位专家不太相信地问:“这是你焊的吗?”
刘桂芝干脆利落地回答:“是我。”
“是不是最好位置?”
“不是。”
外国专家顺手拿起两根焊条,当,当两下,敲掉焊条头,“喏,不许打火,你再焊一根。”
刘桂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不许打火?就是老电焊工也难以做到呀。
身旁的姐妹们鼓动她说:“没关系,你就焊给他们看看。”
刘桂芝拿起焊枪,屏住呼吸焊了起来。
给电,运条,随着焊枪稳稳地移动,一条又光又平的焊缝完成了。外国专家不得不信服了。
一个星期以后,刘桂芝顺利地通过了考试,成为全公司第一个6GR女电焊工。负责主考的ABS专家摩尔先生称赞中国妇女了不起!
“她焊的活可以免验”
在导管架施工中,刘桂芝担任修补工作,这可是个关键性的角色。如果对修补的部位判断不准或修补时稍有疏忽,就要再度修补。有一次,刘桂芝接到一个修补片子,她带上二三十斤重的工具爬上二十多米高的导管架。当时正是数九隆冬,导管架上结了一层薄霜,走一步,滑一下,刘桂芝凭着她多年练就的硬功夫,很快就到达了指定地点。她掏出片子,拿好焊枪,正准备起刨,却发现片子与接口有细微的差别,“不对”!她又反过来,调过去对了好几遍,手都冻紫了,还是对不上。刘桂芝拖着有些发木的双腿下了导管架,找到拍片子的同志一查,原来是贴错了号,避免了一次事故的发生。
刘桂芝的技术高超之处,达到了可以为短料补“肉”的地步。这就是说,如果不小心下短了料,通过电焊要把这块“肉”长上,但是从表面上还看不出来,更不能影响质量。一天下午,刘桂芝正推着自行车准备回家,沈工程师找到了她,说有两块预制箱型梁用的巨型钢板,外国专家在下料时,由于计算上的错误,下短了二三十毫米,如不立即修补好,一旦第二天被ABS专家发现,这位外国专家就有可能下不了台。沈工程师要求刘桂芝无论如何当晚要把钢板的“肉”补上。刘桂芝二话没说,和班长一起,调转车头,一口气干到次日凌晨两点多钟,才把钢板的“肉”长齐。
几年来,经刘桂芝的手修补过的焊缝有多少条,谁也数不清。1984年,她修补的四十六张X光片和三十处超声波检查,合格率达到98.5%。日本专家对她如此过硬的技术深为敬佩,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并决定,对她焊的活外观可以免验。
从不信任到免验,这是一个多么艰苦的历程啊!这其中的甘苦,只有刘桂芝心里明白。
“她是一个实打实干的劳模”
十四个春秋,十四年寒暑,刘桂芝除了一年休产假以外,年年都是先进生产者。1982和1983两年被评为公司和市级劳动模范,还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刘桂芝出了名,大伙说:“大刘没有变,还是那个实在样”。
气刨工作又脏又累,烟尘呛得人头晕眼花,而在整个U/A—A工程中,她一个人几乎把气刨的活都包了下来。
刘桂芝干起活来,就是有一股子强劲,不干完、不干好决不罢休。
有一次,有两根直径只有四百五十七毫米的管子对接口出现根部未溶合的现象,要在这样小的管子里打砂轮后再补焊,是一件难度非常大的活,刘桂芝一手拿着电焊玻璃,一手拿焊枪,钻进管子一口气干了两个多小时,她的脸被弧光烤得通红,眼睛直淌眼泪。
人们常常用“墙里开花墙外红”来比喻某个先进人物在本单位的处境,而刘桂芝这朵“花”,不仅在墙外红,在墙里也红,工人们都说:“大刘这个劳模是我们全体电焊工人的骄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