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麒派艺术和京剧革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3-25
第7版()
专栏:文艺评论

麒派艺术和京剧革新
汪培
今年是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同志诞辰九十周年,也是他逝世十周年。
周信芳同志艺术上的卓越成就是举世公认的。记得在庆祝周信芳演剧生活五十年时,当时的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同志在祝词里写道:周信芳同志“创造了有血有肉有生命的京剧典型,卓然成为一代宗范”,赞誉他“铸炼得独立精湛的高度技术,达到了一举手一顿足,每一个外形动作都能恰当地描抒出内心情绪。”可以说,这是对这位麒派创始人的一个言简意赅的评语。
人们谈论京剧,常把演员们分为京派与海派,而且总抱着这样一个观念:前者擅长于唱,后者讲究做功。麒派艺术在南方形成,以地域来分,它是海派。但是,如果把麒派仅仅看作是一个讲究做功的流派,或者把它和某种因擅长于唱而自成一派的流派等量齐观,那就低估了周信芳对京剧艺术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周信芳同志的历史功绩,在我看来,是对当时渐趋僵化的京剧表演方法进行了富有成效的革新。清末民初,被称为正宗京剧的表演方法,只重唱而忽视其他。舞台上演员闭起眼睛死唱,观众称看戏为听戏,闭起眼睛拍着板听腔。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偏向。周信芳同志为了纠正这种偏向,全面地发展了京剧原有的唱、做、念、打的表演艺术,并且用现实主义的表演方法反对了当时严重存在的形式主义。
过去人们把麒派看作是个重做不重唱的流派,这是误解。事实上,周信芳同志是十分注重唱功,并且有很高成就的。他创造的麒派唱腔,如《萧何月下追韩信》中的〔二六〕、《打严嵩》中的〔流水〕、《徐策跑城》中的〔高拨子〕、《宋士杰》中的〔西皮原板〕和〔摇板〕,等等,脍炙人口,在广大观众中得到了广泛的流传。究其原因,在于他的唱是从生活内容出发的,充分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又是和表演紧密结合的,因此,仅以唱功而论,我们也不能从一般意义上的流派来看待麒派。
周信芳同志六十多年的舞台实践,对京剧艺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影响。他的包括各个行当的志同道合的合作者们,他的众多的成就卓著的学生们,对麒派艺术的发扬光大,也作出了积极贡献。这样,麒派就不只限于南方而遍及全国,成为京剧界影响最大的艺术流派之一。
我们纪念周信芳同志,应该学习他勇于革新创造的精神。今天京剧(也可说整个戏剧艺术)受到电视、电影、音乐、舞蹈等姐妹艺术严重挑战的时候,更应该从这位艺术大师的经验宝库中汲取养料,用以振兴京剧。
革新,是麒派艺术的灵魂。没有革新,就没有麒派。周信芳同志一生的艺术实践,就是一个追求创新的漫长历程。
周信芳同志是很注意演出剧目的思想内容的。他一生好学不倦,在史学、文学方面都有很高的修养。他在台上是主要演员,在台下又是辛勤的编导者。在各个历史时期,他曾编演过许多和当时政治形势有密切关系的剧目。他目睹窃国大盗袁世凯称帝的丑剧,编演了《宋教仁》和《王莽篡位》;他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编演了《学拳打金刚》;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东北后,他编演了许多宣扬民族气节的戏,如《文天祥》和《史可法》等,这一切都表现了这位艺术大师热爱祖国、追求进步的高贵品格。他始终紧握住手中的武器,为民族解放、人民民主而战,和时代一同前进。
解放以后,周信芳同志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戏改政策的指引下,他的革新精神得到了更好的发扬。他对自己经常演出的《宋士杰》、《清风亭》、《打严嵩》、《打渔杀家》等传统剧目不断进行推陈出新,千锤百炼,为人们称道的《乌龙院》是个突出的例子。他以新的立场、观点,对剧中主人公宋江的处理作了根本性的改变,使这个人物一改旧戏里那种大老爷式的嫖客模样,塑造成为丰满的、富有光彩的艺术形象;戏的主题思想也提高了,它不再是描写儿女情杀的戏,而是通过宋江和阎惜姣之间正义与邪恶的激烈冲突,反映了两种政治态度的尖锐矛盾。对照近几年戏曲界出现的那些“越陈越香”、“老戏老演”等观点,周信芳同志的革新精神显得更为可贵。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和适应八十年代青年观众的审美情趣来看,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工作是应该认真进行的。
周信芳同志在表演艺术上敢于向那种渐趋僵化的京剧表演方法挑战,走自己的路,这需要胆识和革新精神。他反对被程式束缚住的刻板化表演,主张艺术形式要为演活人物服务,程式不敷需要时,就要敢于突破,创造新的;他反对脱离剧情、人物的个人卖弄的舞台作风,主张艺术形式从人物出发,赋予人物以真实、丰满的感情,同时讲究表演中的“过程”、“反应”和整体化,一句话,他坚持了现实主义。由于他全面掌握了程式规律,功底扎实,程式在他手里,就能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灵活地加以运用,大胆地加以发展,做到不受程式束缚而出神入化。麒派表演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它达到了继承传统与革新创造的高度统一。这就使我联想到这几年关于戏曲现代戏戏曲化与现代化的论争。这个论争的实质,依我看来,仍是一个如何解决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在周信芳同志的艺术实践中,由于他既熟悉传统,又勇于革新,是比较好地解决了的。
周信芳同志留给我们的艺术遗产极其丰富,我们要认真学习他,深入研究它,使它更好地为振兴京剧服务,为戏曲艺术的革新服务,为开创戏曲事业的新局面服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