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一代草泽之雄风——评历史故事片《双雄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3-25
第7版()
专栏:文艺评论

一代草泽之雄风
——评历史故事片《双雄会》
黄式宪
最近,历史题材故事影片的创作出现了可喜的势头。一些既忠于艺术,也忠于历史的艺术家,从历史的深厚“地质层”中发掘形象,以值得称道的创作成果,迎来了“历史主义的觉醒”。如“后生可畏”的中年导演陈家林拍出了回荡着浩然正气的历史悲歌《谭嗣同》;而善于发挥自己“艺术优势”的前辈导演陈怀皑,则与剧作家李準一起,从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截取“义送摇旗”、“谷城结盟”等片断,敷衍而成《双雄会》,俨然有几分大家手笔。其可贵处在于独具历史的识见,艺术上严谨、质朴,含有历史的厚重感。这部影片不作媚俗之态,独树阳刚之美,把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融会,着力塑造了明朝末年起于草泽的农民英雄李自成、张献忠的艺术形象,比较深刻地揭示出历史的内蕴和本质。曾想继《宋景诗》之后,将《李自成》搬上银幕,作为自己“最后向艺术进军”的著名导演崔嵬,倘使九泉有知,也当会从他多年的艺术搭档的创作实践中,获得一丝情发于中的安慰吧!
影片《双雄会》的艺术构思,既能从历史的大处着眼,将错综纷繁的历史事件、历史矛盾凝结于明王朝与农民义军的根本对立上,又善于从“双雄”(闯、献)性格冲突的细处落墨,刻意于草泽间人情美和人性美的透视和描绘,透过闯、献性格的冲撞、对比及其必然的发展轨迹(最后结盟),真实地显现出历史活生生的进程,这就赋予了作品一定的历史深度。它的叙事格局,带有浓重的戏剧色彩,起伏跌宕,错落有致。该舒展的地方,泼墨如云,酣畅淋漓;该细密的地方,则雕刻甚精,灼灼传神。
影片一开头就铺排出农民战争陷于低潮的艰危局势,所谓“艰难以玉成”,将“双雄”的相会、结盟置于这样一种特定的历史环境和规定情境中,使闯、献之间出于现实利害的权衡、思虑、决策以及由是而生发出的性格撞击,闪现出远远超出个人“琐碎欲望”之上的历史火花,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农民革命如同火山岩浆在地下凝聚、奔突、升腾的历史伟力。特别是“双雄”之间的三次会谈,通过导演独具匠心的经营,还有许还山、杨在葆这两位演员倾其心血、激情的创造,更显得惊心动魄。当时,李自成得“尚神仙”关于“一马破门而出”(“闯”字)的启示,决定冒死去谷城说服张献忠重举义旗、共图大事,以彻底扭转“孤掌难鸣”的艰危局势,向明王朝发起最后的攻击。但张献忠禀性狡诈而重实利,虽怀大志却囿于短视,他归降之后作何打算,虚实难辨。谷城之会,吉凶如何,不能不令观众悬念紧系。于是,闯、献之间一场外松内紧、紧拉慢唱的“心理战”,就成为这部影片全部艺术描绘的核心所在。影片中二雄三度相会,其中诸般矛盾,带着错综复杂的网络,在戏剧性发展到高潮的同时,迎来了历史的转机。这三次会谈,挟带着烈烈如炽的历史烽烟,绘声绘色,颇见慷慨、刚烈的英雄气。只是,张献忠的形象更富于个性的魅力,显得血肉充实、神形并绝;而李自成则仍带有原小说中将历史人物现代化的拔高之病,这或许是由于作者过分钟爱这个人物,故不能将他放在历史的天平上严加解剖(包括人物个性中的历史局限性)的缘故。
尽管这部影片的布景、服装、陈设、器皿、兵器、鞍马以及摄影造型上,都比较考究,注重时代风貌的烘托与传达,但在总的艺术基调上却显得还缺乏几分历史的壮阔感,气势不够宏伟。譬如潼关之役,虽败犹壮,现仅以一幅油画作片头衬底带过,未免失之粗疏,留下缺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