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美国来的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3-25
第8版()
专栏:大地

美国来的信
於梨华
第二封:中学生的“自力更生”小李、及你的朋友们:
上信中谈到的是美国青年人的社交,是生活中轻松的一面,现在要同你们谈谈他们的自力更生、他们怎么样从小就开始工作的精神,或者可以说是自立的习惯。谈这个问题,我认为最好还是给你们讲实在的例子,当然,我知道得最清楚的莫过于我自己的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了;或者,我好朋友的、我邻居的。我先要向你们说明的是:这些例子虽然代表的是美国的中上阶层,但有极大的代表性。
先举男孩的例子,我暂时称他为小韩。小韩读小学三年级时,对他父母说:他要送早报,赚点零用钱。母亲不答应,说是太苦了,因为她知道与她打桥牌的朋友的儿子史蒂夫送晨报,一周六天,每天必得五六点起来,掮着五六十份报的报袋——每份报总有十来二十张,星期四、五特多,因为广告特多——夏天骑着单车,冬天步行,一家家送,送完回家,连休息吃早饭有时都来不及,就得搭校车上学。太苦了,母亲说,你要零用钱,我每周给你一两元。
“不,”小韩说,他不怕苦。约翰也在送,琼生也在送,伯特也在送,他身体不比他们差,为什么不能?“你太小了。”“他们也不到九岁!”父亲说,让他试试吧,锻炼锻炼。母亲说,好,试几个月,天冷了就停。
小韩开始送报的第一天,母亲比他起得更早,五点不到,给他冲了杯热可可,看着他喝光。小韩到街角与报馆事先约好的取报点掮起沉甸甸的报袋,骑上他的小自行车,东歪西扭地前行;母亲站在窗前,在微朦的曙光里,目送她十岁不到的儿子跨出自力更生的第一步。一个月不到,她不但不必起来打发他出门,甚至连他送报回来料理早餐、整理上学的事都不必照顾了。三个月下来,母亲问他:“辛苦吗?停了吧!”“才不呢!”小韩说,比翻手心还容易,现在技巧高了,每到一家,不用上下自行车,只双脚点地,煞住车,右手一挥,一份卷好了的报,不偏不倚的抛进每家大门口。每个星期日是小韩最开心的一天,小册子一本,铅笔一枝,去收报费。数目不大,一家一周不过付一元多。但一个月,五十六家的送报费,还有每家所给的或多或少的小费,加起来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小韩有自己的银行存折,进了位的大数目存入银行,零头零用。买点巧克力自己吃,买个小布娃娃送妹妹,买只写着“妈,我爱你”的咖啡杯送给为他操心的母亲。得到用自己劳力换来的报酬,是一种快乐;用自己劳力换来的报酬所换来的给别人的快乐,给他双份的快乐。他当然不放弃这份工作!
但是冬天来了,落了雪,车不能骑了,得走路送报,得更早起。天地一片黑,开灯穿衣:卫生衫裤,套头厚毛衣,连帽的风雪外套,手套,长统靴,臃肿得寸步难移。门外,是零下二三十度、滴水成冰的严寒,一只手电,一袋晨报,在一大片深深的白雪中,一个十岁不到的报童,蹒跚前行。不是为了生活,更不是由于父母,而是自愿去锻炼自立的精神以及体会赚钱的不易。
有次邻居同小韩的母亲喝咖啡,说:“你们小韩,真乖,今早送报来,冻得手指都僵直了——他急乎乎地出门,又忘了戴手套——抓不住报。我要他进来歇一口气,暖一下。他只把手伸进门,在暖气管上烘了一下,就走了,说是不能耽误,要不然就来不及送,误了校车。咳,这些孩子,真还有责任心呢!”小韩母亲嘴上笑笑,眼里则涩涩的,似乎看到儿子那双冻僵了的小手。
小韩送报三年,误了三次校车,因为实在起不来。漏送了五六家报,因为有时一边送,一边瞌睡,走过了头。伤了两次风。还有一次,完全睡过了头。好些在上班前非得看报的先生打电话来小韩家或去报社埋怨。为此小韩没得到那年该区的最佳报童奖。但大体上讲,他是个负责的报童。十二岁,他小学毕业,把报童的工作让给比他小三岁的妹妹了。
三年报童的所得,不算是个小数目,既不必缴税,也不必交给他父母,大部分存在银行,作为将来进大学时的补贴,小部分留在手里,买自己最喜欢的用品:棒球球具、电动火车或其它。甚至花些钱请一请班上那个他还看得顺眼的红头发的爱尔兰小女娃。反正,他尝到赚钱的辛苦,也尝到自食其力的乐趣。 (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