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罗马的初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3-26
第7版()
专栏:意大利通讯

罗马的初春
本报记者 许庆美 史克栋
尽管罗马近日来细雨连绵,而且还下了一夜四十年来罕见的大雪,但是人们已感受到初春的气息。
漫步罗马街头,处处可以看到终年碧绿的草地、四季长青的松柏与盛开的李花相映成趣。街头巷尾,许多民用建筑的周围搭起了脚手架,正在对外墙进行粉刷和维修。行人的衣着也给人一种“二、八月乱穿衣”的印象:有的仍然身披冶裘,有的已春装在身。意大利朋友风趣地对我们说,这冬去春来的罗马情景,也正是意大利当前经济状况的一幅绝妙的素描。
意大利自1980年5月陷入战后第六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经历了长达三年的萧条之后,从1983年第四季度开始复苏。1984年,意大利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8%,工业生产增长了3.1%,固定资本投资增长2.2%,对外贸易以及国家财政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财政赤字得到控制。西方舆论界赞许意大利经济“已经搭上了西方经济复苏的列车”。
此地经济界人士指出,意大利的经济复苏虽稍迟于其它西方国家,但复苏的步伐比较稳健。之所以如此,除了受到世界性经济复苏的外力推动外,还反映了意大利经济的特点。
以社会党人克拉克西担任总理的五党联合政府在1983年8月开始执政时,面临着生产衰退、失业严重、财政赤字庞大以及通货膨胀率高等棘手的经济难题。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意大利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对外贸易;削减公共开支;经过与多方协商,于1984年2月决定放慢工资增长速度,同时,冻结部分物价,并且规定一年内不准涨房租,税收和公共服务费的上涨幅度不得超过预定的通货膨胀率等。一年多来,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促进经济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八十年代初,意大利的大型企业遭到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打击时,中小企业却引人注目地继续发展。尤其在机械制造、精密仪表、电子元件、食品、纺织、服装、皮革、制鞋、家具等生产部门,中小企业占了很大比重,成了意大利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意大利已形成七十多处中小企业区,如电子工业区、鞋靴生产区、座椅三角区等。它们相互间建立起稳定的协作关系,产品各有特色,在意大利国内外市场上都有较强的竞争力。这里的经济界人士指出,中小企业灵活性大,转产快,在经济危机时期,能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而在吸收劳动力方面,它们又具有较大的伸缩性,被学者们誉为“海绵企业”、“蓄水池企业”。
今年,政府把争取经济继续好转、推进复苏作为主要目标,但严峻的失业问题仍象“春寒”一样,困扰着人们的心田。(本报罗马3月24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