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为“先吃后会钞”叫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3-26
第8版()
专栏:

为“先吃后会钞”叫好
朱国良
江南的一些小镇上,各种小吃摊头琳琳琅琅的。虽然都是些“摆开七星灶”的小家子架式,但别有风味,很有点“村酒醉人多”的意思。那些掌柜的嘴又甜,常常热络络地叫着“先吃后会钞”,表白自己做买卖的牌子硬,经营的货色不做手脚,叫你忍不住要凑上去尝一尝。大概是“近山知鸟音”的缘故,我发觉在这中间,企图靠叫得响把坏东西推销出去的人并不多。因为一旦尝出,不仅不会钞,还会使之当场出丑,倒了他的牌子。
我不是陆文夫笔下的“美食家”,只是觉得这些人做生意,颇懂一点顾客心理学。“巧媳妇不怕挑剔婆”,只要货真价实,满可以粗起嗓门招徕顾客。这“喊”当然与经济挂上了钩,不象一些“官商”,吃“大锅饭”,生意好与否不关自己事。何况现时的摊头,决不象鲁迅写《孔乙己》的那个年代“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尽管掌柜的在酒中掺了水,还是顾客盈门。当然这“先吃后会钞”的叫喊声,是在竞争,也是诚招天下客的一条生财之道。观察之下,我还发现:那些镇上的大店,起初对这种此起彼落的喊声并不介意。可后来出现了别人小摊前热热闹闹,自己大店门口却冷冷清清的场面,便渐渐慌了手脚。于是也把“先吃后会钞”的生意经运用起来,局面自然又趋好转。
随着改革现有的人事制度,许多地方实行的干部聘用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觉得与这“先吃后会钞”有异曲同工之妙。先把“大锅饭”端走,对干部的能力“吃一口,尝一尝”考察一番(切忌片面),对有真才实学的,留用其长。这种做法,自然会使南郭处士们十分恼火。但对有真才实学的人来说,大可“君子坦荡荡”,让人“先吃”。只要对方真有求才之念,用贤之意,不怕自己得不到用武之地。如果遇到的是趁热闹、赶“时髦”,只尝不买的假主顾,那也无妨,可以再“流动”出去。天地之大,不怕世无伯乐。
遐想及此,故为“先吃后会钞”叫几声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