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先克服房荒 后讲究舒适——联邦德国住房建设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3-27
第7版()
专栏:

先克服房荒 后讲究舒适
——联邦德国住房建设侧记
方祥生
来到联邦德国,最初印象是居民住的条件都不坏。外观各异的别墅式住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高矮不一的建筑群之间,宅前那些碧绿油嫩的草坪,给严寒中的城市增添了几分生机。当地的陪同告诉我们,联邦德国已基本解决了住房问题。据统计,现在每套新建住宅的平均面积达一百零二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已超过三十一平方米。
然而,就在四十年前,这还是个被战火几乎夷为平地的国家。科隆战前是个有七十五万人口的繁华城市,二次大战结束时,剩下的完整住宅不到四百套,废墟瓦砾却有一千八百万立方米。此外,由于各种原因,战后有一千多万人涌入联邦德国,其人口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增加了近三分之一。
面对住房严重短缺,联邦政府采取了先克服房荒、后讲究舒适的住房政策。从1949年到六十年代中期,政府虽然鼓励、资助私人建房,但重点是由国家直接拨款建造住宅,每年约四十万套。这些房子首先分给低收入的居民以及多子女家庭、老年人和残疾人。因为这种做法带有社会福利的性质,住宅也被称为“福利公寓”。1955年,这种“福利公寓”占全国住宅的比重超过60%,1963年时,仍占53%。
进入六十年代中期以后,房荒问题趋于缓和。人们对居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意测验表明,四分之三的家庭希望有私人住宅。这时,联邦政府相应调整了住房政策,重点由国家兴建“福利公寓”转到了由国家资助私人建房、买房,在具体做法上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为了鼓励居民参加建房储蓄,政府专门设立了建房储蓄奖。按照规定,凡年收入不超过四万八千马克的无子女夫妇,在年建房储蓄超过一千六百马克时,可获得14%的建房储蓄奖,有一个孩子的可获16%,有两个孩子的得18%,依此递增。收入高于上述标准的家庭参加建房储蓄,政府对其存入的建房资金在一定数额内予以免税。
储户的建房储蓄额超过申请贷款额的20%时,就可以建房。这时,储户可得到通常为期七至十二年的低息贷款,利息只有4—5%,约为其它贷款利息的一半。对年轻夫妇、多子女家庭,国家还另外补充贷款。
建房后,大多数家庭开始还本付息,经济负担较重。这时,政府对建房的家庭在头几年在税收上给予优惠,例如增加他们的减税额、免征地产税等。对减税后仍难以还本付息的低收入家庭,国家还给予债务补贴。
这些措施,极大调动了私人建房的积极性,到1970年时,私人住宅占全部住宅的比重超过了53%,目前,这一比重已上升到60%左右。
改善居住条件的另一措施,是对老房子的修缮。这方面,他们走过一段弯路。在七十年代,主导思想是“把老房子推倒重盖”。结果,不仅耗资大、建设周期长,而且使城市失去了原来的风貌,变得千篇一律。现在则主要对老房子进行维修,强调保持建筑物的外观,增加内部的现代化设施。战后为克服房荒而匆匆盖起的住宅楼,也将保留下来,粉饰外部,在内部增建浴室和厕所。为了鼓励修缮,政府对维修费给予直至85%的补贴。
随着私人住宅比重的上升,加上政府采取了一些得力的措施,目前联邦德国的住宅,带浴室和厕所的住宅已占86%,基本解决了住的问题。(附图片)
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的别墅式私人住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