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令人担心的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3-29
第5版()
专栏:

令人担心的事
书林
改革如一股洪流冲击着祖国的大地,势不可当。然而,要想改变过去长期形成的模式、框框、思想和习惯,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又谈何容易。改革中必然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困难,这并没有什么可怕。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适当的措施,也是不难解决的。人们更担心的是,当前在一些干部中盛行的做表面文章的恶劣作风,会贻误我们的改革大业。
这几年,中央提出不少重大的改革措施,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应该承认,在贯彻执行中,也确实有不少表面文章。乍一看,似乎都按中央的方针办了,可仔细一查,在表面文章的后面,常常是些应付公事的货色。结果,许多事情要么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要么是不死不活,不冷不热,成了温吞水。
譬如说,中央提出要简政放权,用经济的办法管理企业。下面也确实热闹了一阵,又是局改公司,又是精简人员。实际上不少单位是换汤不换药,明减暗不减,局的牌子换成公司的牌子,原来的一个局变成几个公司,机构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还增加了。企业呢,不但没得到多少权力,反而被管得更死了。
粉碎“四人帮”后,中央一再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些人把这个口号接过来,喊得震天价响,一副求贤若渴的样子。可是就在他的鼻子底下的人才,却一直受压制,政策得不到落实。即使领导班子里有一两个知识分子,也不过是案几上的花瓶,摆摆样子而已。
随着改革的全面展开,中央号召理论工作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有的地方反应很快,报告总结接踵而来,声称他们前几年就如何重视这个问题,组织了多少次基层调查,写出了多少篇调查报告,再加上几个“平均数”、“百分比”什么的,似乎煞有介事。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呢?其实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
做表面文章这一套不知是何时兴起的。有人说过去就有,有人说是1958年“大跃进”搞浮夸时盛行的。不管怎么说,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要算是“文化大革命”。那时,风向不时地变,表面文章也不断翻新。今天刮东风,就说东风好,“东风劲吹传捷报”;明天改了西风,就说西风也不赖,“西风凛凛扫残云”。上边讲要造汽车,有些地方就坚决响应,从外地买上全套汽车零件,回去一装就报捷。至于汽车能不能开动,一年能产几辆,管它呢,反正已经吹了出去,闹个皆大欢喜。听说,过去有的领导干部到北京开会,口袋里总是分别装着截然相反的材料,不管上面强调什么,他都能及时拿出材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要什么有什么,万无一失。就是凭着这一套本事,不少人平步青云,升官晋爵。
写文章是给人看的,做表面文章则是给领导看的,是为了迎合上头的。由于多年来“左”的错误的影响,有些人正经本事没有,可在这方面却算得上是个人才,搞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行当,得心应手,能量很大。这些人一般都有相当的应变能力,常常变换手法,让你看得见,抓不着。这就为识破他们带来了困难,稍不经心,就会落入圈套,甚至一些颇为精明强干的领导,也不免上当受骗。
做表面文章的一套恶劣作风对改革危害极大。它败坏党的作风,腐蚀健康的机体,使得领导对下情若明若暗,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更严重的是,我们将因此而失去最宝贵的东西——时间和人心。当前进行的改革处于最有利的时机,但是,如果做表面文章的恶习不能很好地克服,很可能搞上几年而成效甚微,白白浪费了时间,而这又势必严重挫伤群众的积极性。人民对改革寄予很大的希望,人民的希望也就是改革的希望。如果我们连这种做表面文章的恶劣风气都改不掉,又怎么能够保证改革取得预期的成效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