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勤工助学冲击封闭式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3-31
第5版()
专栏:

勤工助学冲击封闭式教育
南开大学团委会 王寒松
我国的大学生成才一般要在毕业之后三至五年,周期太长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闭式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学生每日来往于食堂、宿舍、教学楼、图书馆之间,不能与实践相结合,怎么能早出人才呢?近一年来,共青团组织大学生开展的勤工助学活动,就是对封闭式教育结构的一个冲击。
首先,勤工助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劳动观念。这方面,已有文章介绍,不赘述。
第二,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同学,明显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生活节奏加快。由于教学内容及方式的陈旧,加上管理分配制度中的“大锅饭”现象,使相当一部分同学整天悠悠然,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参加勤工助学、接触社会后,他们意识到自己走上社会后将面临多大的工作压力,开始考虑怎样加快生活节奏,提高效率,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了。这样,他们毕业后,就能够比较快地适应工作的需要。
第三,培养自立观念。我国有一种传统的家庭观念,孩子成家之前,总要在父母的“卵翼”之下生活。这种传统观念,培养的是依赖心理,致使许多青少年缺乏自立能力。在大学里也是这样,学生一年级该学什么,二年级该学什么,规定得死死的,好象把学生领进一个窄窄的小道里,这面是入口,那面是出口,不许你走岔道。四年间,无论什么样的学生,走的是同一条道,学的是同样的课。当然我们不是完全否定这种教学体制,但也必须看到,它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同学们学习上的自主权,使得有些人的才智不能充分发挥,有些人乐得自在,形成懒惰心理。
开放式的教育结构,从培养人才上看,根本点就是以社会需要为转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同学们走上社会,发现自己缺哪些知识,缺哪种能力,回来后马上调整,注意看哪些书,锻炼哪种能力,不再靠别人牵着走、推着走了。勤工助学沟通了学和用,同学们在学和用的交相进行当中提高了自立能力。
第四,培养创造意识。旧的教学体制,忽视了对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掘。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同学们增强了对创造意识的锻炼。有的同学到企业中去参加劳动,发现某个生产环节可以改一下,就提出建议。工厂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并收到了经济效益。我们的同学非常兴奋,这大概就是创造的快感。这种创造意识可以形成一种欲望,使人的知识与能力常常处于一种待命的兴奋状态。它同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精神状态是相对立的。今后,要保持竞争中的优势,必须不断创新,创造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