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阅读
  • 0回复

“牢骚出英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4-01
第8版()
专栏:

  “牢骚出英雄”?
  杨柳榭
前些日子,某单位在青年中搞了一次“民意测验”,题目是:“你最喜欢电影中的哪些人物?”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的靳开来,被列为第二号人物。这反映了青年们看待英雄人物的眼光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靳开来的确是可敬可爱的英雄。战场上,他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平日里,他不平则鸣,毫不掩饰自己,敢于直言,坦率、耿直。他完全不同于过去那种“高、大、全”的英雄,他那可贵的思想和品质,大都隐藏在“牢骚”之中,或说是通过“发牢骚”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他留给人们的不是什么“闪光的语言”,多是“牢骚话”。惟其如此,靳开来的个性才如此鲜明,成为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但同是一个靳开来,人的眼光不同欣赏的角度也往往不同。有些青年欣赏的仅仅是靳开来的“牢骚”:“靳开来真棒,那话说的多够味!”对一部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人们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无须多加指摘。但这里却涉及一个怎样学靳开来,怎样看“牢骚话”的问题,我想还有必要多说几句。
所谓“牢骚”,不过是一种抑郁不平之感,说出来便成了“牢骚话”。它与正常的提意见所不同的是,“牢骚话”往往有刺儿,而且大多是在不平却不敢鸣,或是在鸣之而无效的情况下发出来的。因此,做领导工作的同志,一般都不大爱听这种“牢骚话”。靳开来爱发牢骚,于是便吃了这方面的亏,以致壮烈牺牲也未被授予英雄。这是领导者的偏见。其实,靳开来的牢骚中,有不少是发得在理的,作为领导大可不必闻牢骚之声而大动肝火,相反,倒是应当从这种“牢骚话”中找找自己的问题。
但问题又须作两面观。我们也完全没必要为“牢骚”唱赞歌。有牢骚发发也无妨,但总发牢骚、只发牢骚,也并非是一种优点。战国时,孟尝君门下的冯驩,弹铗作歌“食无鱼”、“出无车”,实际上就是发牢骚。倘若不是遇上豁达的孟尝君,大概也会被赶出门外的。今天,比孟尝君开明的领导自然很多,但不如孟尝君的也大有人在。所以,吃亏的还是爱发牢骚的人。看来,发牢骚虽能泄一时的怨气,但对于解决问题却未必能起多大作用。这样看来,牢骚还是以少发或不发为好。
靳开来爱发牢骚是事实,却不能从此而得出“牢骚出英雄”的结论。靳开来爱发牢骚,不发牢骚便不是靳开来,尽管他的“牢骚”中也有正确的或者值得重视的部分,但发牢骚却并非靳开来的英雄本色。写英雄反对“完美无缺”,学英雄也不能“以缺作美”,否则,便可能成为“牢骚大王”,而不能成为英雄好汉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